

产业蝶变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文章字数:3,750







在陕北高原的悠悠岁月中,清涧县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镌刻着黄土地的沧桑与坚韧;又似一曲激昂的信天游,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奋斗的力量与希望。如今,在新时代的春风吹拂下,这片古老的土地正以产业变革为笔,蘸着创新与实干的墨汁,在沟壑峁梁间精心绘制乡村振兴的壮美新画卷。从传统农牧业的华丽转身,到特色林果业的蓬勃兴起,再到数字经济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共进,清涧县的每一寸土地都涌动着发展的热潮,每一个角落都演绎着产业蝶变的精彩故事。
黑牛养殖:“黑金”撬动致富新杠杆
在清涧县老舍古便民服务中心邢家沟村,万头黑牛智慧牧场的圈舍宽敞明亮,现代化智能养殖设备有序运转。8000余头澳大利亚安格斯牛与日本和牛的后代在这里悠然自得,它们咀嚼着经过标准化配比的饲草料,也咀嚼出了清涧县黑牛养殖产业的蓬勃未来。
清涧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传统农牧业基础深厚,但过去农户养牛多以秦川牛为主,且存在小而散、效益低、抗风险能力弱等难题。为改变这一现状,清涧县委、县政府立足资源和产业优势,积极招商引资,与陕西外经贸土地整理开发工程有限公司达成合作,落地万头黑牛养殖项目。该项目总投资5亿元,占地1000亩,于去年10月份开始运营,计划养殖一万头黑牛,目前存栏8700头,已然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全自动化高端黑牛养殖繁育基地。
为充分调动农户积极性,降低养殖风险,清涧县探索出“企业供母牛+农户繁育+保底回收”的产业发展模式,同时政府给予全方位补贴。每头能繁母牛补助3000元,三年内每繁育一头犊牛经企业回收后补助2000元,每头牛每年饲草补助1000元,还为农户补助贷款买牛所产生的利息,并为母牛和犊牛购买保险。
村民白建新便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2023年6月,他从牧场购买了5头能繁母牛,今年1月已产崽。按照协议,他将牛喂养6-8个月,体重达200公斤以上,就可订单回购,每头牛预计能收入1万元左右。“以前养本地牛,市场波动大,还经常为销路发愁。现在好了,有企业兜底,养黑牛收入稳定多了。”白建新满脸笑容地说道。
为进一步优化黑牛产业链,牧场建立了饲草加工厂。清涧县集中实施连片人工种草项目,由畜牧部门统一发放紫花苜蓿草籽,对集中连片种草5-50亩的农户,每亩补助200元。截至目前,全县人工种植饲草面积达2.19万亩,年饲草产量达1.314万吨,加上全县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秸秆均可作饲料,预计年产饲料28万吨以上,全县饲料年产能达30万吨,以每头清涧黑牛每年需要3吨饲料计算,县域内饲草料产能可供10万头黑牛使用,种养结合产业体系初步建立,抵御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不仅如此,陕外集团还将在清涧县投资建设屠宰场项目,打造高端肉牛全产业链。该项目建成后,预计安排200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带动2000户农户实现增收,受益群众将达到6000人,户均年收益2万元,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酸枣产业:荒林变身增收“富矿”
在清涧县的山山峁峁,曾经杂草丛生、无人问津的撂荒枣林,如今正经历着一场华丽蜕变,摇身一变成为增收“富矿”。酸枣,这种耐旱且生命力顽强的作物,在清涧县找到了新的价值坐标,改写着当地红枣产业的发展轨迹。
近年来,清涧县依托酸枣产业,逐步规范种植、采收、加工等流程,并延伸酸枣产业链条,开发出酸枣仁、酸枣仁片剂、酸枣原浆等系列产品,打造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体系,加快酸枣产业发展,带领村民致富增收。目前,全县酸枣人工栽培面积达31304亩,年产值约2.6亿元。
清涧县政协驻村工作队与应则沟村村“两委”积极探索,形成了“党支部+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的酸枣嫁接产业覆盖模式。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联合清涧道合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实施了1524亩酸枣嫁接开发项目,让闲置的枣林焕发出新活力,实现了“一地生三金”。枣林入股,资源变资金,常住农户把闲置枣林入股公司,每年分红近10万元,户均增收2200元左右,特别是带动13户无劳动力户稳定增收;劳力入股,农民变工人,公司每年用工资金预计投入40多万元,带动常住农户40多人就业,人均增收近万元,有效解决了弱劳动力收入难的问题;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流转农户枣林50亩,集中托管给道合公司,由公司管理经营,达产达效后每年可创收10万元,进一步“消薄培强”壮大村集体经济。
村民张大爷开心地说:“我把家里的20亩枣林入股到公司,每年能拿到分红,还能在项目上打工,一年下来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番,没想到这些荒了多年的枣树,如今成了我们的‘摇钱树’。”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清涧县还加强资源保护,扩大酸枣种植规模。按照新GAP标准,加强道地药材酸枣野生资源调查和保护工作,对山区的坡洼地、边角地、碎片地野生酸枣资源持续开展抚育。确定优势生产区域,挖掘“双枣”文化资源,重点打造山区酸枣生态种植产业带和标准化生产产业带,全面推进酸枣产业高质量发展。
红梅杏产业:“甜蜜事业”铺就幸福路
农历三月的清涧县,山间田野处处洋溢着春的气息。红梅杏树在暖阳与微风的轻抚下,肆意舒展着身姿。作为红梅杏优生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气候,孕育出的红梅杏味道甜、色泽好、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C及各种微量元素,深受消费者青睐。
近年来,清涧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红梅杏产业发展,通过组建工作专班和科技服务团队,优品种、提品质、塑品牌,大力推进红梅杏产业稳步发展。目前,全县红梅杏栽植面积近5万亩,其中近2万亩迎来丰收。
为提高农民种植技术,清涧县乡村振兴专家人才服务团的专家黄延安每年春季都会围绕红梅杏树修剪、拉枝、病虫害防治、土壤补水等方面,对各村杏农进行实地指导培训;6月,还会开展“红梅杏丰收小课堂”专题讲座,指导村民做好采收准备。清涧县石嘴驿镇牛家沟村村民刘润祥说:“我家有20多亩红梅杏,以前按照老办法栽植管理,收益不佳。自从专家给我们现场培训、手把手教授技术后,我家的红梅杏近几年都丰收了,去年收入5万多元。”
为拓宽销售渠道,清涧县举办了多届红梅杏采摘节和公益助农直播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和电商达人。在直播活动中,主播们热情地向网友介绍清涧红梅杏的独特魅力,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同时,清涧县还与盒马鲜生等大型企业合作,实现订单直采,并为每颗红梅杏贴上溯源二维码,提升产品品质和品牌形象。“清涧红梅杏”的名声越来越响亮,产品畅销全国各地,2023年商品果产量达168万公斤,销售额达1300余万元,杏农户均收入超过3万元。
清涧县乐堂堡便民服务中心李家沟村的惠孔明是村里的红梅杏种植大户,他精心管护的50多亩红梅杏,为他铺就了一条致富路。“去年,我家的红梅杏收益有10万多元,今年又可以进账‘10万+’。”惠孔明笑着说,“多亏了政府的好政策和专家的指导,让我们的红梅杏产业越做越大,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数字经济:云端开启创业新大门
在清涧县城的数据标注基地,一群年轻人正坐在电脑前专注工作,他们手指在键盘上飞舞,为AI提供精准数据标注。“90后”姑娘李阿倩便是其中一员,曾经外出打工的她,如今凭借这份工作月入6000元,还带领着团队处理来自北上广等地的订单。
李阿倩说:“以前在外地打工,总是漂泊不定,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有这么好的工作,收入稳定,还能照顾家人,真的很满足。”
李阿倩参与的“AI豆计划”,不仅为300多名女性创造了数字就业机会,还成功孵化出14个农产品网店。黑猪油、紫晶枣等当地特产,通过直播间走进了城市家庭,年销售额突破3600万元。数字经济的浪潮,让清涧县的农产品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飞向更广阔的市场。
在电商达人的直播间里,清涧的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主播们生动的讲解和热情的推荐,吸引了众多网友下单购买。一位网友留言道:“以前对清涧了解不多,通过直播间看到这么多好东西,果断下单了,收到货后果然没让我失望,以后会继续支持。”
清涧县还积极搭建“技术专班+冷链物流+品牌认证”体系,为农产品电商发展保驾护航。通过技术专班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冷链物流确保产品新鲜送达,品牌认证提升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清涧县的农产品电商产业正蓬勃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文旅融合:光影交织演绎新传奇
清涧县,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特色产业,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是当代著名作家路遥的故里,路遥笔下《人生》中的县城场景在清涧人生影视城得以重现,青石板街道、复古的供销社门市,仿佛将人们带回了那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年代。
人生影视城吸引了众多剧组前来取景拍摄,已有15部影视作品在此留下足迹。随着《人生之路》的热播,清涧县的知名度大幅提升,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周边村民自酿的枣酒也成为备受欢迎的网红伴手礼,供不应求。
为进一步推动文旅产业发展,清涧县政府推出拍摄补贴政策,鼓励更多影视项目落地。同时,积极挖掘当地文化资源,打造“农业+影视+研学”新业态,让游客在欣赏美景、感受文化的同时,还能参与农事体验,深入了解清涧的风土人情。
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感慨地说:“来到清涧,仿佛走进了《人生》的世界,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故事。不仅看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品尝到了地道的美食,体验了丰富的民俗文化,真的是一次难忘的旅行。”
文旅融合发展,让清涧县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2023年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42%,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清涧人正用勤劳与智慧,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让陕北高原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辉煌。 侯红雷
发布日期:2025-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