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带薪钓鱼”岗位爆火 戳中哪些社会痛点
文章字数:729
  “可以睡觉、可以打盹、可以发呆、可以闲聊,主打睡觉也能赚钱!”据报道,3月21日,湖南长沙宁乡炭河古城景区发布招聘启事,急招100名“姜太公”,要求应聘者是农民、60岁以上,只要身体健康、会钓鱼就行。据景区反馈,目前已有超400人报名。
  钓鱼休闲,越松垮越好,还能发工资,不说后无此岗,但说前无此聘,并不为过。这一“带薪钓鱼”职位如此受欢迎,被称为“神仙岗位”可谓恰如其分,在大力建设人文社会、着力促就业增收等背景下,其背后的内在逻辑着实值得深入思考。
  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中,老年农民就业选择极为有限。此次景区专门为60岁以上的农民提供“带薪钓鱼”的工作机会,无异于一片温暖的就业绿洲。这份工作不仅为他们提供了一份额外收入,更给予他们一种社会参与感和价值感。这是对传统就业观念和模式的一种创新突破。
  景区的核心目标是吸引游客,营造独特且吸引人的景区氛围。“姜太公钓鱼”的形象深入人心,白发苍苍的老者悠然垂钓,能瞬间勾起游客对传统意象的联想。
  相较于其他复杂且成本高昂的景区氛围营造方式,这种利用老年农民钓鱼的方式,既经济实惠又真实自然。而且,超400人报名的热烈反响,本身就为景区做了一次免费且极具影响力的宣传,提升了景区的知名度和关注度,可谓一举多得。
  从社会意义的维度考量,“带薪钓鱼”岗位的出现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关怀。这不仅打破了社会对老年群体尤其是老年农民的刻板认知,不再将他们视为社会的负担,看到了他们身上的独特价值和特殊潜力,更传递出一种积极的信号:无论年龄大小,每个人都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作用。
  “带薪钓鱼”神仙岗受欢迎,并非偶然,这其实是就业创新、景区运营智慧以及社会人文关怀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现象为有关方面提供了借鉴,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 余明辉
发布日期: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