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锚定“深化六个改革”
文章字数:2,065
3月18日,西安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深化六个改革’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系列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西安市资源规划局副局长李伟、西安市商务局副局长郑炜、西安市国资委副主任李义长进行相关工作内容介绍。
西安市资源规划局
合理控制新增房地产用地供应
本报讯(实习记者 刘嘉伟)发布会上,西安市资源规划局副局长李伟提到,在2025年,西安市资源规划局将合理控制新增房地产用地供应,优先推出规模适中、配套完善的优质住宅用地,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对“好房子”的需求。
李伟表示,2025年西安市资源规划局将紧紧围绕“深化六个改革”战略部署,聚焦特大城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更高站位优化空间格局,以更实举措守护生态本底,以更大力度释放资源效能,以更优服务回应群众期盼。
在土地资源保障方面,西安市资源规划局将高效保障重点片区、重点地块、重点项目建设。合理控制新增房地产用地供应,优先推出规模适中、配套完善的优质住宅用地,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对“好房子”的需求。先行在高新区、经开区、航空基地、航天基地、浐灞国际港试点开展产业用地储备工作,以工业园区为重点,加大土地整备力度,加快形成标准地供应产业空间,全力支持工业项目招引落户实现新突破。
在民生服务保障上,全力办好惠民便民实事。持续优化“保回迁”项目“一村一策”方案,加快项目手续办理。优化不动产登记处遗政策程序,加大转移登记力度,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深入推进不动产服务规范化、数字化、便捷化运行,更多实现“交房即交证”,源头化解“办证难”问题发生。
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建立耕地、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一张图”管理机制。用好激励奖补资金,力争实现全市耕地总量稳中有增,耕地布局不断优化。扎实抓好自然资源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零容忍”遏制新增违法用地。
西安市商务局
将建成不少于30个高品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本报讯(实习记者 刘嘉伟)发布会上,西安市商务局副局长郑炜提到,在2025年,西安市商务局将全年建成不少于30个高品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2025年,西安市商务局围绕“深化供给改善与需求挖掘联动机制改革,以政府有为市场有效激发全社会消费活力和发展动能”,聚力打好提振消费硬仗,重点实施提振消费“四项行动”,激发消费潜力,增强发展动能。
在多元消费载体创建行动上,完善社区商业配套,全年建成不少于30个高品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创建,积极推进市内免税店开业,大力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巩固发展夜间经济、会展经济、赛事经济,丰富新兴消费业态,扩大优质供给。持续加强全域会展建设,全年展览面积达到250万平方米以上。
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上,市区两级协同组织5个领域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动员更多企业参与,使更多群众受益,预期到年底能拉动大宗消费500亿元以上;在商文旅体融合促销行动上,制定《2025年西安市促消费系列活动实施方案》,坚持以节造势、兴商聚势,政企联合、资源整合,策划组织“1+5+28+N”系列促消费活动,力争全市消费品社会零售总额增长5%左右;在企业服务提升行动上,加强与重点企业的“一对一”联系和包抓帮扶,精准建立培育纳统企业“白名单”,积极推动商业综合体、连锁门店、新业态商贸企业、电商平台达限纳统,全年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800家以上。
西安市国资委
用于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比例不低于50%
本报讯(实习记者 刘嘉伟)发布会上,西安市国资委副主任李义长提到,2025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用于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比例不低于50%,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李义长表示,2024年西安市国资委扎实抓好2024年“八个新突破”重点工作,深入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和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奋力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走深走实。截至2024年底,全市国有企业资产总额3.4万亿元,同比增长8.6%;所有者权益9172亿元,同比增长13.4%。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西安市国资委将紧紧围绕全市“深化六个改革”重点工作部署,坚持干字当头,增强信心、迎难而上、奋发有为,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全力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主要从国企改革、综改试验、资产重组整合、科技创新、差异化分类考核、债务风险、央地融合八个方面抓好落实。
在持续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上,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研发投入稳定增长,将研发投入视同利润加回。支持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用于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比例不低于50%,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加速推进长安先导科创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加大扶持未来技术、培育未来产业力度。
同时,结合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以央省市产业合作项目为抓手,共同参与区域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形成产业合作发展模式。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推动技术成果项目就地承接、就地转化;推动差异化分类考核,按照“一企一策、分类考核”原则,精准设置差异化考核指标,建立健全符合企业功能定位的分类考核制度,激发企业发展活力;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强化投融资管理和债务管理,实行债务规模和资产负债率双重管控,多措并举推动国有企业债务化解。
西安市资源规划局
合理控制新增房地产用地供应
本报讯(实习记者 刘嘉伟)发布会上,西安市资源规划局副局长李伟提到,在2025年,西安市资源规划局将合理控制新增房地产用地供应,优先推出规模适中、配套完善的优质住宅用地,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对“好房子”的需求。
李伟表示,2025年西安市资源规划局将紧紧围绕“深化六个改革”战略部署,聚焦特大城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更高站位优化空间格局,以更实举措守护生态本底,以更大力度释放资源效能,以更优服务回应群众期盼。
在土地资源保障方面,西安市资源规划局将高效保障重点片区、重点地块、重点项目建设。合理控制新增房地产用地供应,优先推出规模适中、配套完善的优质住宅用地,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对“好房子”的需求。先行在高新区、经开区、航空基地、航天基地、浐灞国际港试点开展产业用地储备工作,以工业园区为重点,加大土地整备力度,加快形成标准地供应产业空间,全力支持工业项目招引落户实现新突破。
在民生服务保障上,全力办好惠民便民实事。持续优化“保回迁”项目“一村一策”方案,加快项目手续办理。优化不动产登记处遗政策程序,加大转移登记力度,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深入推进不动产服务规范化、数字化、便捷化运行,更多实现“交房即交证”,源头化解“办证难”问题发生。
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建立耕地、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一张图”管理机制。用好激励奖补资金,力争实现全市耕地总量稳中有增,耕地布局不断优化。扎实抓好自然资源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零容忍”遏制新增违法用地。
西安市商务局
将建成不少于30个高品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本报讯(实习记者 刘嘉伟)发布会上,西安市商务局副局长郑炜提到,在2025年,西安市商务局将全年建成不少于30个高品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2025年,西安市商务局围绕“深化供给改善与需求挖掘联动机制改革,以政府有为市场有效激发全社会消费活力和发展动能”,聚力打好提振消费硬仗,重点实施提振消费“四项行动”,激发消费潜力,增强发展动能。
在多元消费载体创建行动上,完善社区商业配套,全年建成不少于30个高品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创建,积极推进市内免税店开业,大力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巩固发展夜间经济、会展经济、赛事经济,丰富新兴消费业态,扩大优质供给。持续加强全域会展建设,全年展览面积达到250万平方米以上。
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上,市区两级协同组织5个领域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动员更多企业参与,使更多群众受益,预期到年底能拉动大宗消费500亿元以上;在商文旅体融合促销行动上,制定《2025年西安市促消费系列活动实施方案》,坚持以节造势、兴商聚势,政企联合、资源整合,策划组织“1+5+28+N”系列促消费活动,力争全市消费品社会零售总额增长5%左右;在企业服务提升行动上,加强与重点企业的“一对一”联系和包抓帮扶,精准建立培育纳统企业“白名单”,积极推动商业综合体、连锁门店、新业态商贸企业、电商平台达限纳统,全年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800家以上。
西安市国资委
用于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比例不低于50%
本报讯(实习记者 刘嘉伟)发布会上,西安市国资委副主任李义长提到,2025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用于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比例不低于50%,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李义长表示,2024年西安市国资委扎实抓好2024年“八个新突破”重点工作,深入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和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奋力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走深走实。截至2024年底,全市国有企业资产总额3.4万亿元,同比增长8.6%;所有者权益9172亿元,同比增长13.4%。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西安市国资委将紧紧围绕全市“深化六个改革”重点工作部署,坚持干字当头,增强信心、迎难而上、奋发有为,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全力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主要从国企改革、综改试验、资产重组整合、科技创新、差异化分类考核、债务风险、央地融合八个方面抓好落实。
在持续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上,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研发投入稳定增长,将研发投入视同利润加回。支持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用于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比例不低于50%,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加速推进长安先导科创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加大扶持未来技术、培育未来产业力度。
同时,结合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以央省市产业合作项目为抓手,共同参与区域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形成产业合作发展模式。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推动技术成果项目就地承接、就地转化;推动差异化分类考核,按照“一企一策、分类考核”原则,精准设置差异化考核指标,建立健全符合企业功能定位的分类考核制度,激发企业发展活力;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强化投融资管理和债务管理,实行债务规模和资产负债率双重管控,多措并举推动国有企业债务化解。
发布日期:2025-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