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腔文化基因的历史钩沉与当代阐释
文章字数:2,609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这句话既淋漓尽致地彰显着秦腔艺术的文化魅力,也形象生动地表征着广大秦人的精神文化人格。长期以来,秦腔艺术在辅助社会教育、启迪民智、移风易俗与除旧布新之中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王衡、李科平合著的《秦腔的发展流播及其家国叙事传统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24年版)一书,在梳理秦腔发展流变脉络的过程中,通过对作为秦腔艺术文化基因的家国叙事传统的历史钩沉与当代阐释,解析了秦腔艺术的地域文化密码,剖析了秦腔乃至中华戏曲文化发展流变的内生动力与演进机理。
追本溯源:明晰了秦腔艺术的“根”与“本”
“一声秦腔吼破天,黄土高坡起云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养一方文化,每一折秦腔戏都是秦风秦韵的文化结晶。《秦腔的发展流播及其家国叙事传统研究》如同行走的皮影戏班,在沟壑纵横的学术疆域里,用筚路蓝缕的脚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的秦腔文化基因图谱。
以史料为阶梯,在攀登秦腔文化高峰的过程中,作者突破了关陇文化版图的拘囿,为秦腔艺术绘制了三维文化地图——空间维度上,带着秦雍文化的胎记,秦腔入乡随俗,音随地改,从关陇地区流播到了天山脚下,并波及大江南北二十多个省区,从而为其建构了文脉渊远的文化区;时间维度上,周秦汉唐宋的孕育,明末清初的萌生,清代以来的兴盛与21世纪以来的衰微,既述说着秦腔艺术的前世今生,也织就了秦腔艺术波澜壮阔的历史;在文化的维度上,周秦汉唐宋礼乐文化的积淀,明清政治文化、大众娱乐文化与商业文化的互动濡染,淬炼出了秦腔艺术雅俗共赏的文化属性。针对争论不休的起源悬案,作者深入探究了秦腔的起源时空,并有理有据地提出了“秦腔在明末清初形成于关陇地区”的学术论断。
在作者看来,秦腔艺术并非留守于单一狭小的地理空间,而是随着商贸往来及相关人员的流动呈现出动态演进的态势。秦腔绵延数百年,其内生动力与文化密码是什么呢?该著认为,秦腔艺术的培根铸魂功能无疑是其发展流变与跨时空传播的内生动力之源,甚至是其安身立命之本。所谓“培根”是指秦腔艺术记录并完善着西北人的历史记忆、家国情怀、文化人格及为人处世之道,“铸魂”则是指秦腔艺术在传承并发展其家国叙事传统的过程中,以寓教于乐与融理入情的方式,影响着受众的情感倾向与价值诉求,进而健全其精神人格。当面对《大树西迁》“祖国需要的地方就是家”的家国观念时,对受众而言,观剧就不仅仅是娱乐消遣活动而已,而且是精神的洗礼。正因为如此,秦腔艺术才源远流长,并在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建设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历史考究:理清了秦腔家国叙事传统的流变脉络
“戏台三尺演春秋,梆子一响震九州”,自明末清初秦腔形成以来,以悲壮苍凉的梆子声腔演述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一直是其最突出的特色。在回顾秦腔发展流变史的同时,该著从经典剧目解析入手,深入考究了秦腔家国叙事传统的发展流变对秦腔及其培根铸魂功能发展流变的促进作用。从康海、王九思的剧作到“江湖二十四大本”,被时光风化的残卷遗韵不仅仅是戏曲故事的文化记忆,而且是解码民族精神的“罗塞塔石碑”。当康海、王九思及“江湖二十四大本”塑造的忠臣良将在戏台上挥斥方遒及市井平民在命运漩涡中辗转漂泊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就不仅仅是特定人物的悲欢离合,而且是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关。
作者认为,“在古代秦腔中,家国叙事常常把爱国与忠君联系在一起。与此不同,建国之前的秦腔现代戏的家国叙事则常常把爱国与国民性改造、救亡图存及民族解放联系在一起,建国以来的秦腔现代戏则常常将爱国与爱党及颂扬传统的革命精神和爱国爱民的时代精神联系在一起。”从近代易俗社“以戏醒世”的启蒙实验,再到红色秦腔中人民本位的价值重构,作者勾勒了一条别开生面的秦腔发展流变脉络。范紫东的历史剧如青铜编钟奏响了思想启蒙的序曲,唤醒了无数的热血青年;李桐轩的社会剧似手术刀剜开了旧习俗的痼疾,孙仁玉的家庭剧若春风化雨,浸润着世道人心。眼里有家,心中有国,众多剧作家及表演艺术家通过创作与演出实践,不仅对传统戏曲现代转型的路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而且在大生产运动及抗日救亡活动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陕甘宁边区新秦腔的革命叙事,其实是秦腔家国叙事传统的战时变奏。不同于《火焰驹》“忠孝两全”的古典范式,《血泪仇》将家国大义具象为分田地算盘声与支前脚步声的交响。叙事方式转换不仅为秦腔增添了新活力,而且隐含着重要的编演启示,即传统戏曲的现代化并非断裂式革新,而是其文化基因的适应性表达。《大树西迁》在深情演述四代西迁人五十年奋斗历程的同时,也展现了新时代背景下广大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及新中国建设成就的来之不易。这种老树新花的叙事范式并不是简单的艺术嫁接或形式拼贴,而是秦腔家国叙事传统的与时俱进及其深层的文化建构。在数字化新型大众文化巨浪疯狂地冲击着传统文化堤岸的历史背景下,我们要守正创新,因势利导,在家国叙事传统的与时俱进中将“变”与“常”统一起来,促进秦腔艺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视域融合:开辟了秦腔研究的新境界
“悲欢离合皆入戏,忠奸善恶尽成腔”,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该著将戏地、戏人与人地关系解析相互结合,在“史”论与“理”论相互融合的研究视域中,系统性地考究并阐明了“秦腔的发展流播”与“秦腔家国叙事传统的演进流变”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作者运用文化地理学与文化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在田野调查之中,发现并明晰了戏台与神庙文化空间共同体的建构规律,庙会戏大众狂欢之“敬天地、通人情”的古老智慧,秦腔之关陇民间文化、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濡染融合的文化根基及其基因组合图谱,并触摸到了秦腔艺术的历史脉搏及其文化遗迹的现实温度。
同时,该著还在实践维度探究了秦腔艺术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方法。长期以来,艺术形式和传播方式的变革虽然是秦腔艺术发展流变的重要推动力量,但对广大受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满足及其“培根铸魂”功能的发挥无疑是秦腔作为大众艺术生生不息的关键原因所在。在此文化使命的激励下,一代代秦腔人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积极响应时代的号召,大力推进秦腔艺术与时俱进,以让其不脱离广大受众的日常生活。当5G信号穿过古戏台雕花窗棂用数智化的光芒照亮戏曲文化空间的时候,那些被学术犁铧深耕过的文化根系,终将在新时代的春风里,焕发出新的生机,并在枯木逢春的蜕变中开花结果,以激活秦腔的内生动力,促进其“两创”发展。只要受众常在,就能避免广陵散绝的悲剧重演。
追本溯源:明晰了秦腔艺术的“根”与“本”
“一声秦腔吼破天,黄土高坡起云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养一方文化,每一折秦腔戏都是秦风秦韵的文化结晶。《秦腔的发展流播及其家国叙事传统研究》如同行走的皮影戏班,在沟壑纵横的学术疆域里,用筚路蓝缕的脚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的秦腔文化基因图谱。
以史料为阶梯,在攀登秦腔文化高峰的过程中,作者突破了关陇文化版图的拘囿,为秦腔艺术绘制了三维文化地图——空间维度上,带着秦雍文化的胎记,秦腔入乡随俗,音随地改,从关陇地区流播到了天山脚下,并波及大江南北二十多个省区,从而为其建构了文脉渊远的文化区;时间维度上,周秦汉唐宋的孕育,明末清初的萌生,清代以来的兴盛与21世纪以来的衰微,既述说着秦腔艺术的前世今生,也织就了秦腔艺术波澜壮阔的历史;在文化的维度上,周秦汉唐宋礼乐文化的积淀,明清政治文化、大众娱乐文化与商业文化的互动濡染,淬炼出了秦腔艺术雅俗共赏的文化属性。针对争论不休的起源悬案,作者深入探究了秦腔的起源时空,并有理有据地提出了“秦腔在明末清初形成于关陇地区”的学术论断。
在作者看来,秦腔艺术并非留守于单一狭小的地理空间,而是随着商贸往来及相关人员的流动呈现出动态演进的态势。秦腔绵延数百年,其内生动力与文化密码是什么呢?该著认为,秦腔艺术的培根铸魂功能无疑是其发展流变与跨时空传播的内生动力之源,甚至是其安身立命之本。所谓“培根”是指秦腔艺术记录并完善着西北人的历史记忆、家国情怀、文化人格及为人处世之道,“铸魂”则是指秦腔艺术在传承并发展其家国叙事传统的过程中,以寓教于乐与融理入情的方式,影响着受众的情感倾向与价值诉求,进而健全其精神人格。当面对《大树西迁》“祖国需要的地方就是家”的家国观念时,对受众而言,观剧就不仅仅是娱乐消遣活动而已,而且是精神的洗礼。正因为如此,秦腔艺术才源远流长,并在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建设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历史考究:理清了秦腔家国叙事传统的流变脉络
“戏台三尺演春秋,梆子一响震九州”,自明末清初秦腔形成以来,以悲壮苍凉的梆子声腔演述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一直是其最突出的特色。在回顾秦腔发展流变史的同时,该著从经典剧目解析入手,深入考究了秦腔家国叙事传统的发展流变对秦腔及其培根铸魂功能发展流变的促进作用。从康海、王九思的剧作到“江湖二十四大本”,被时光风化的残卷遗韵不仅仅是戏曲故事的文化记忆,而且是解码民族精神的“罗塞塔石碑”。当康海、王九思及“江湖二十四大本”塑造的忠臣良将在戏台上挥斥方遒及市井平民在命运漩涡中辗转漂泊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就不仅仅是特定人物的悲欢离合,而且是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关。
作者认为,“在古代秦腔中,家国叙事常常把爱国与忠君联系在一起。与此不同,建国之前的秦腔现代戏的家国叙事则常常把爱国与国民性改造、救亡图存及民族解放联系在一起,建国以来的秦腔现代戏则常常将爱国与爱党及颂扬传统的革命精神和爱国爱民的时代精神联系在一起。”从近代易俗社“以戏醒世”的启蒙实验,再到红色秦腔中人民本位的价值重构,作者勾勒了一条别开生面的秦腔发展流变脉络。范紫东的历史剧如青铜编钟奏响了思想启蒙的序曲,唤醒了无数的热血青年;李桐轩的社会剧似手术刀剜开了旧习俗的痼疾,孙仁玉的家庭剧若春风化雨,浸润着世道人心。眼里有家,心中有国,众多剧作家及表演艺术家通过创作与演出实践,不仅对传统戏曲现代转型的路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而且在大生产运动及抗日救亡活动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陕甘宁边区新秦腔的革命叙事,其实是秦腔家国叙事传统的战时变奏。不同于《火焰驹》“忠孝两全”的古典范式,《血泪仇》将家国大义具象为分田地算盘声与支前脚步声的交响。叙事方式转换不仅为秦腔增添了新活力,而且隐含着重要的编演启示,即传统戏曲的现代化并非断裂式革新,而是其文化基因的适应性表达。《大树西迁》在深情演述四代西迁人五十年奋斗历程的同时,也展现了新时代背景下广大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及新中国建设成就的来之不易。这种老树新花的叙事范式并不是简单的艺术嫁接或形式拼贴,而是秦腔家国叙事传统的与时俱进及其深层的文化建构。在数字化新型大众文化巨浪疯狂地冲击着传统文化堤岸的历史背景下,我们要守正创新,因势利导,在家国叙事传统的与时俱进中将“变”与“常”统一起来,促进秦腔艺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视域融合:开辟了秦腔研究的新境界
“悲欢离合皆入戏,忠奸善恶尽成腔”,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该著将戏地、戏人与人地关系解析相互结合,在“史”论与“理”论相互融合的研究视域中,系统性地考究并阐明了“秦腔的发展流播”与“秦腔家国叙事传统的演进流变”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作者运用文化地理学与文化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在田野调查之中,发现并明晰了戏台与神庙文化空间共同体的建构规律,庙会戏大众狂欢之“敬天地、通人情”的古老智慧,秦腔之关陇民间文化、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濡染融合的文化根基及其基因组合图谱,并触摸到了秦腔艺术的历史脉搏及其文化遗迹的现实温度。
同时,该著还在实践维度探究了秦腔艺术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方法。长期以来,艺术形式和传播方式的变革虽然是秦腔艺术发展流变的重要推动力量,但对广大受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满足及其“培根铸魂”功能的发挥无疑是秦腔作为大众艺术生生不息的关键原因所在。在此文化使命的激励下,一代代秦腔人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积极响应时代的号召,大力推进秦腔艺术与时俱进,以让其不脱离广大受众的日常生活。当5G信号穿过古戏台雕花窗棂用数智化的光芒照亮戏曲文化空间的时候,那些被学术犁铧深耕过的文化根系,终将在新时代的春风里,焕发出新的生机,并在枯木逢春的蜕变中开花结果,以激活秦腔的内生动力,促进其“两创”发展。只要受众常在,就能避免广陵散绝的悲剧重演。
发布日期:2025-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