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鹿原上有座和垃圾“较劲”的工厂
文章字数:1,687

当神话照进现实,玉虚宫里炼丹的重要法器“天元鼎”化身现代环保“神器”……近日,记者驾车沿着西安市灞桥区江村路蜿蜒的车道前行,不时能看到一座矗立在白鹿原半山腰处的白色建筑——西安市灞桥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热电工厂。在此进出往来的车辆都是些“大块头”,它们每天将2千余吨西安城市生活垃圾,投入这座工厂的4台科技版“天元鼎”之中,在1000°C的高温下,生活垃圾“浴火销形、化电再生”。
指挥“钢爪”堆沤垃圾的“手艺人”
近日,一辆辆满载生活垃圾的转运卡车,排队经智能地磅精准计量后,驶入这座白色工厂的全封闭卸料大厅内。“3号口!”接到指令后,头戴安全帽的转运司机将车尾缓缓驶入对应格口,下车后将地锚挂在车头大梁上。随后,车内五颜六色的垃圾“坐着”滑道进入垃圾池。
记者看到,这座白色工厂内部设有2个长51米、宽31米、高33米的垃圾池,并各配有2台焚烧炉。拥有5年“抓”垃圾经验的机吊工王鹏真负责的堆料发酵环节,决定了垃圾焚烧发电量的高低,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他不仅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将垃圾堆放成直角梯形,还要指引卡车卸料或及时为焚烧炉投料。
“冬季垃圾发酵需要5-6天时间,为了确保焚烧过程充分且不断档,必须提前堆沤好垃圾,我们每个班次都要不断‘翻新’堆料,预防池底垃圾形成板结,保证渗滤液沟道无堵塞,并及时为焚烧炉添料。”王鹏真说,每次接班后都要通过垃圾颜色与抛撒状态,判断垃圾发酵程度后,快速在大脑里形成堆料区、发酵区与投料区的最优调度方案。
不分昼夜,每天从西安市区运送到这座白色工厂的生活垃圾有2000余吨,“钢爪”一次只能抓8吨多,机吊工们全天候交替值班,日复一日进行着抓取、堆料与投料作业,周末与节日无休是常态。在他们的精心呵护下,每吨充分发酵与去水后的垃圾焚烧能产生510多度电,相当于一个三口之家3个月的用电量。
“火候官”24小时把控燃烧效率
生活垃圾在高温焚烧过程中,不仅能减少约90%的容积,产生的热值还能用来发电。要让这些特殊的“燃料”变废为能,不仅要依靠科技版“天元鼎”与蒸汽轮机加持,更离不开“火候官”24小时不间断的监护。
记者走入工厂的“智慧大脑”——中控室,生活垃圾“浴火重生”的每一道工序都会呈现在监控大屏上,3名“火候官”仔细观察着焚烧炉内的炉排的移动、风量与温度,以及烟气含氧量等数据的变化。
当了十多年“火候官”的王勇告诉记者,焚烧产生的高温烟气和水进行热交换后,再产生高温高压蒸汽,蒸汽推动汽轮机发电机组发电,实现生活垃圾处理的资源化。而焚烧后产生的炉渣,经过处理后被制作成了再生砖,重新回到城市建设中。
跟随“火候官”的巡检脚步,记者参观了垃圾焚烧发电和绿色处理的先进设备。工厂内设置了一系列净化措施,让垃圾焚烧中产生的废弃物得到了很好的利用。例如垃圾发酵时产生的渗滤液,经过处理后变成清澈的中水,可作为生产资料回用,对外实现零排放。
设备升级让“变废为能”更洁净
作为西安市正在运行的五座垃圾焚烧发电厂中规模大、处理量高、距离市区最近的一个,今年灞桥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热电工厂迎来了设备升级——新添了烟气再循环脱硝系统,让生活垃圾“变废为能”过程更洁净。
“设备外围的管道就是新增的脱硝系统,之前烟气净化我们采用六步法,借助脱酸反应塔及干法脱酸、布袋除尘器除尘、还会采取依靠SNCR(选择性非催化还原)及SCR(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喷尿素溶液将烟气中的氮氧化物还原、喷活性炭吸附有害物质,让烟道里最终排出优于排放标准的烟气。”西安白鹿原益恒环境能源有限公司生产运行负责人张小晔介绍道。
新建的烟气再循环脱硝系统,让垃圾焚烧后的烟气净化系统有了备用冗余,为工厂稳定运行再添一重保障的同时,实现烟气中氮氧化物排放浓度稳定连续的符合新标准要求。
“吃”进去的是垃圾,可“吐”出来的是电。这座与垃圾较劲的工厂自投产至今,共处理生活垃圾近170万吨,产生绿色电力近8.7亿度,减排二氧化碳超46万吨,相当于再造2.5万亩森林。“我们已经着手拓展工业垃圾无害化处置业务,并推进换热站建设工作,争取尽早利用垃圾焚烧产生的余热为周边居民供暖。”张小晔信心十足地说,垃圾已经从城市的“环保烦恼”变成“绿色财富”。 郭沛然
发布日期:2025-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