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公务用车”车贴岂可随意贴
文章字数:694
  据报道,近日,车主林女士反映称,她在加油站排队洗车时,遇到一辆印着“省级机关公务用车”的轿车强行配合另一辆车加塞,下车理论时,对方继续开车,致林女士滑倒摔伤。经核查,涉事车辆实际为私家车,系车主擅自在淘宝上购买了“公务用车”车贴粘贴,相关部门已对车主进行了批评教育,并责令其恢复原状。
  本想拿伪造的车贴唬人,结果被揭穿,引发社会强烈不满——这种荒诞情节,不仅反映出少数人的特权心理,更暴露了公车标识滥用背后的多重漏洞。
  涉事车主的行为看似是“狐假虎威”的小聪明,实则触动了社会治理的敏感神经。公车标识的核心价值在于透明与监督,其设计初衷是规范公车使用、方便群众举报违规行为。但当这类标识沦为电商平台的普通商品,制度设计的严肃性便被消解殆尽。
  更令人担忧的是,此类行为可能成为违法犯罪的“保护色”。试想,若有人伪造公车标识逃避交通检查,甚至冒充公职人员实施诈骗,公众如何分辨?
  在电商平台上,“公务用车”车贴明目张胆地标价5元,商家甚至承诺“无需证明即可定制”。这种近乎零门槛的流通模式,显然与《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办法》中“统一标识、严禁
  私用”的要求背道而驰。
  破解这一困局,在技术层面,不妨借鉴防伪标识的经验,将公务用车标识升级为具备二维码或数字水印的“电子身份证”,扫码即可验证真伪;而在监管层面,电商平台建立关键词过滤机制,网信、市场监管部门则需定期开展联合执法,对违规商家重拳出击。
  总之,遏制这股歪风,既需要“露头就打”的执法刚性,也需要构建防伪溯源的技术防线,更离不开社会对“特权思维”的集体摒弃。无论是公务车还是私家车,都应遵守交通规则和社会公德,不得利用虚假标识谋取私利或逃避监督。 陈广江
发布日期:2025-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