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故事·情感·价值
——从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来看名著改编的问题
文章字数:2,280

  《红楼梦之金玉良缘》是胡玫导演,何燕江编剧,根据古典名著《红楼梦》改编的电影,于2024年8月16日上映。截至目前,总票房为六百多万。
  根据导演采访得知,剧本准备时间长达十几年,海选角色近2万人,投资也是数以亿计,原本是想呈现全本《红楼梦》故事,但由于篇幅过大,时下流行的是短视频类,所以只选择最关键的情节,围绕“阴谋与爱情”展开。电影最终呈现的场景设计和服装道具较为精致华丽,电影的视觉效果无论是大观园的壮观精美,还是贾府里的考究陈设,都较为真实生动地体现大家族的繁荣与富贵。
  主创们试图将书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纠葛与关系为主线,去探讨人性展示时代。但是在搬上银幕改变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较大的差异和创新。首先,叙事结构进行了调整,在故事的设定上,影片没有按照原著的经典故事情节的顺序:如林黛玉进贾府、薛家入贾府、宝玉游太虚幻境、刘姥姥一进荣国府、送宫花、详描金玉、秦可卿去世、元春才选、大观园建成、花解语玉生香、共读西厢、宝钗扑蝶、黛玉葬花、宝玉挨打、姐妹结诗社、刘姥姥进大观园、抄检大观园、宝玉失玉、宝钗出闺、黛玉离世、宝玉出家……而是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以贾宝玉出家作为开场,随后以林黛玉回府奔丧展开,打破了原著的线性叙事结构。这样一来薛家进府和秦可卿病情等情节都与原著不符,也让故事有了漏洞。两个小时的影片中塞进了太多内容,导致每个情节都如蜻蜓点水,无法深入展开,冲淡了宝黛钗三人情感线这一主线主题。除了爱情线索之外,影片还有一个线索是“阴谋”,展现了王熙凤贪没林如海家产造建大观园,以及她出卖宝黛爱情,设调包计使宝玉迎娶宝钗,黛玉泪尽而亡等情节,这是主创在作品之外的想象和创新,虽然也有个别红学家的猜测作为依据,但由于证据不足,呈现的过于直白和浅显,就让这个大“阴谋”就显得牵强附会。另外还有贾母的糊涂、凤姐的权谋、秦可卿之死、薛姨妈的腹黑这些情节也有同样问题。影片对于原著中其他众多情节的选择也有失误,比如原著中盛大的元春省亲场面,在影片中被草草收场。而太虚幻境虽然作为原著中极为重要的情节,交代了众多人物的命运结局以及“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主旨,但对于影视创作来说,这个情节不一定非要展现,如果拍不好还起到了提前透漏主角命运以及宝玉身份混乱的反向作用。所以,影片整体情节发展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衔接生硬,故事推进突兀,无法让观众感受到原著中环环相扣、自然流畅的叙事魅力,也难以使观众沉浸于故事之中。
  影视作品的情感因素主要靠人物来打动观众,作为世情小说的《红楼梦》,它和《金瓶梅》一样,人物的塑造是依靠在生活中的桩桩小事来逐步呈现的,不像英雄传奇、历史演义和神魔小说倚重大量的故事冲突来展现。原著中的贾宝玉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复杂又独特的灵魂人物,他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中都是极为生动的存在,他虽然有时疯癫乖张,但反传统、追求自由、天真烂漫,尊重和关爱女性,是一个具有独特思想和情感的贵族少年,就像鲁迅先生的评价:“悲凉之雾,遍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而在电影中被展现得更像一个没有太多主见的普通公子哥,其反抗精神以及对女性的特殊情感和尊重都未能充分展现,人物形象变得单薄且缺乏深度。原著里的林黛玉敏感细腻、多愁善感、孤高自许,她的爱情含蓄而深沉,同时具有极高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精神气质。但在影片中,林黛玉被塑造得过于柔媚和刻薄,她的柔弱与悲情不再鲜明,其性格中的坚韧和对爱情的执着也未得到很好的体现,使得人物形象偏离了原著的设定,难以让观众感受到原著中林黛玉的独特魅力和复杂情感。原著中的薛宝钗端庄稳重、豁达大度、随分从时,是一个典型的封建淑女形象。然而在影片中,薛宝钗的戏份太少,导致形象不够丰满,同时过于强调她在与林黛玉竞争宝玉过程中的主动性,既与原著中处世圆滑、善于藏拙的形象不符,也使她有了一些负面色彩。人物设定改动的较大后,宝黛之间的爱情描绘也就缺乏了层次和深度,再加上一些过于现代化的对白和互动,确实难以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面对中国古代名著的灿烂宝库,影视剧作品完全可以进行多角度的改编和呈现,但同时,一定要准备充分,导演和编剧需要深入理解原著精神内核,把握好作品的主题与价值观,如《红楼梦》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剧主题、家族兴衰以及爱情与婚姻的悲剧、宝玉的人生感悟等。在改编过程中,要确保这些核心主题不被歪曲或忽视,以此为基础来构建情节和人物塑造。在展现人物命运时,忠实于原著所表达的无奈与悲哀,而不是将其改编为简单的善恶对立故事。另外还要尊重人物本质:对原著人物的性格、动机和关系要有精准的把握,仔细研究原著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林黛玉的敏感细腻、贾宝玉的叛逆多情以及他们之间复杂的爱情关系是人物塑造的重点。在改编时,即使加入新的情节,也应保证人物的基本性格和他们之间的情感纽带不变,让人物在新的情境下做出符合原著性格逻辑的行为。
  《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的璀璨明珠,近年来的改编也多有佳作,除了影视剧作品,还有现代舞版、芭蕾舞版、昆曲版,都收获大量好评。《红楼梦》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文化宝藏,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社会和人性洞察,正是这种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价值,使得《红楼梦》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始终能够找到与观众的共鸣点。随着新时代文化思想的提出,我们需要思考现代化进程中的经典名著和传统文化应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弘扬。电影也应肩负着这一重要的文化使命,除了国内,更重要是走向海外,面向全球,通过它更迅速有效地传播和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吕蕴鸽
发布日期:2025-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