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AI主持人播报零失误播音专业何去何从?
文章字数:994
  据报道,春节期间,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的《杭州新闻联播》节目,使用AI数字人播报新闻,做到0失误率。有些播音专业学生因此感到压力而选择换考研方向,这一现象引发社会关注。
  现实中,数字人播报新闻,杭州这档电视节目并非第一个“吃螃蟹者”。2018年11月,新华社的AI新闻主播已经面世。可以说,使用数字人播报新闻,已经成为当代新闻实践的新形式,杭州这次不过是最新的实践标本罢了。
  AI主持人的优势明显:不知疲倦,播报在发音方面可以做到零失误。这样的技术优势,让尚未走出校门的播音专业学生感到就业压力,实属正常。但如果就此得出播音专业是“夕阳专业”的结论,未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试问,当代哪个行业没有人工智能的“身影”?
  更重要的是,承认AI主持人在新闻播报方面的技术优势,并不意味着新闻主持人职业已然“无用”,甚至到了需要怀疑播音专业教育存在合理性的地步。
  在哲学史上,“认识你自己”被反复强调,就在于面对社会的发展,人们在新事物面前会有油然而生的畏惧心理,否定自己的独特价值。避免这类心理,不在于让社会发展的脚步停下来,而在于改变我们的认知方式。
  所以,只有全面认识人工智能、认识播音实践、认识专业人员的潜在能力后,再来讨论播音专业何去何从,才不会盲目乐观或盲目悲观。
  播音实践是一门技艺性活动,这种实践的魅力在于每个新闻主持人都各有特色,用差异化的播音方式赢得观众的肯定。技艺看似熟能生巧,却是新闻主持人个性化创造的产物。每种风格的新闻播报都是新闻文化的“建筑材料”,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意识到新闻播报的这个特性,播音实践的学科地位就得到了肯定。起码从目前来看,AI新闻播报具有较强的依附性——必须依附某个成名的新闻主持人,模仿新闻主持人的形象、播报姿态以及发音特点。
  这样的数字人其实就是新闻主持人的翻版,并且是某个过去完成时的播报“定格”。AI新闻主持人的依附性,决定了这类“数字同行”的滞后性。实践中,其只能亦步亦趋地跟着技术发展走,跟着新闻主持人的播报水平走,而不会自成一家。
  对于播音专业教育实践来说,既然AI主持人在新闻业的应用不可避免,要做的就是培养具备不断超越自我的专业主持人,让专业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有能力形成独树一帜的新闻播报和节目主持风格。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播音教育实践与行业发展紧密衔接,走在行业发展的前面。也唯有不断超越自我,让技术追赶自己,才能实现播音领域人机竞争的“共赢”。 刘海明
发布日期:2025-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