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记忆中的家乡集市
文章字数:2,365
  新年之际,翻阅沈从文经典散文——《市集》,犹如打开了一幅古朴的湘西人文风情画卷。文中人声鼎沸的烟火场面,令人神往,回味绵长。读罢,便勾起了我对家乡集市的怀念。
  集市、赶集,于我而言,是点点滴滴的美好回忆,至今记忆犹新。
  儿时的家乡,周边村庄还没有超市,人们购物和商品交易的场所便是集市。离我家最近的集市在15里外的镇上,是通往外面世界的唯一中转通道,也是我见过最大的世面。那时家乡交通不便,走路赶集要翻越一段长长的山路,大约要两,三个小时。
  记忆中,小镇的市集,由两条一眼能望到头的街道组成。但因为有许多人在此聚集,便绘就了一幅生动可人的生活画卷。
  家乡的集市,有固定的时间,逢农历双日开市。一年中无论农忙农闲,集市上的四时之景总是车来人往、熙熙攘攘,充满了浓浓的烟火气。每到逢集这天,人们便早早起来,梳洗打扮后从四面八方赶来。有赶驴车、马车的,也有骑自行车的,三五人谈笑着来赶集。有人来采购生活物品,有人来购买生产物资,还有人来凑热闹。总之,赶集是乡村人独有的喜悦和浪漫。
  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街上叫卖的吆喝声、交易牲畜的叫嚷声此起彼伏,熙熙攘攘。孩子紧紧跟在大人后面,生怕走丢,但时不时就因为多看了几眼集上的各色货物而跟不上大人的脚步。街道两旁是售卖物品的摊点,有卖衣物的,有打铁制售农具的,有牛羊猪交易的,有叫卖传统小吃的,一应俱全。
  最有趣的是街道尽头的牲口交易市场,那些贩卖牲口的“牙花”(交易中间人),他们大多是能说会道的中老年男子,常年流动在各大市场,穿梭于买家与卖家之间,只见双方各伸出一只手放入袖筒内商定交易价格,生怕他人知晓。直到双方眉头舒展,一单生意才算大功告成。或许,这就是袖筒定乾坤的古老法则吧!集市还是一个聚集人间烟火的场所:只见王家打半瓶酱油,李家买半罐醋;东家修个铧犁,西家添把锄头;男人买一袋旱烟,女人买二尺花布……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随着春节的临近,那带有古老醇香的年味一天比一天浓。这期间年味最浓的,莫过于热热闹闹的年集了。腊月里来赶年集,是人们多少年来久久不散的乡情,也是农家腊月里忙年的重头戏。正所谓,“市井长巷,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来是人间。”
  对于每个人而言,赶年集不仅有物质上的享受,更有精神上的愉悦。在平常的月份里,人们都是逢单、双日去赶集。而等到日子一踏进腊月的门槛,年集就如绚丽的舞台一般拉开热闹的帷幕,从腊月初一一直持续到腊月三十,人们赶年集的脚步也随之变得紧凑起来,喜气洋洋的氛围填满每一天。
  幼时的家乡,腊月寒冷、多雪,但阻挡不了人们办年货,赶年集的热情。每到逢集,我常常扒在老屋的窗台上,张望着那条伸向远方集市的山路。只见成群结队去赶集的人们在雪地上留下了或深或浅的脚印、车辙,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也期盼着能早日长大,加入那赶集的队伍。
  脚力渐增的童年时代。我终于实现了幼时的梦想。腊月三十最后一个年集,我和一群小伙伴还是执意相约去赶年集。临行前,母亲给我穿了件既厚又沉的青棉祆,父亲从兜里掏出两张五元的新钱。
  旧时,家乡人将春节前的最后一个年集称之为“抢”集,一则时间紧迫,通常上午赶集,下午过年。二则,寓意喜庆、圆满。忙碌了一年的商贩们在最后一集,赔本赚吆喝——就图个穷开心,要成人之美。这一天,集市上所有物品一律清仓大甩卖,是人们年前购物的最后狂欢,也是生意经中“舍得”的最好诠释。
  只见集市上,十里八村的人们汇聚一堂,人头攒动,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络绎不绝。人们一群一伙,互相打招呼,开玩笑,谈论着各种各样有趣的事情,这里那里,不断地爆发出笑声。
  到了集市,大人们匆匆奔向摊位,挑选起各自要买的货物,而我们一众“青棉袄”就像脱缰的马儿一样四处撒欢,嬉戏打闹。眼睛紧顶着卖烟花爆竹的摊位。那时候卖烟花的摊位都集中在一块儿,通常东家点上一挂噼里啪啦一放,一群人就哄一下围上去开抢,西家一看毫不示弱,也挂上一串点上了。惹得我跑到炮摊前,把钱全买了鞭炮,准备回去拿根香,和小伙伴们一起放鞭炮,让寂静的村庄也热闹起来。那时候,放鞭炮的胆子越来越大,拿在手中点着后,扔向空中,让鞭炮爆炸,很有自豪感和成就感!有一次鞭炮还没有扔出去,就在我手中爆炸了,差点炸掉一根手指,血淋淋的。我强忍疼痛,涂抹了些锅底灰,慢慢地也就好了。
  置身年集里,年货的种类琳琅满目。各种农产品纷呈,年画摊前更是人流如织,几乎家家户户都会买几张年画张贴在家里,以寄托人们祈盼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鞭锏门神》的年画是所有年画中的首选,常贴于院落大门上,通常秦琼居右,尉迟敬德居左,二位门神顶盔披甲,举锏扬鞭,侧头对视,叉腿站立,威严中带有一丝俏皮;《年年有余》的年画则贴于卧室的墙上。总之,那些花花绿绿,情趣盎然的年画为浓浓的年俗味儿增添几多喜庆红火的气氛。
  家乡浓浓的年味,怎么少得了家家户户大门两旁的红灯笼和吉祥如意的红春联?挂上红灯笼,就是将那朴实的幸福高高悬挂在门楣上;贴上红春联,就是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浓缩在红红的喜庆里。在农村虽然有自家书写春联的习惯,但很多人还是愿意去集市上挑着花样买。数不清的各种款式的春联,让人挑花了眼。
  当午后的阳光慢慢苍老,刚刚还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集市上,也终将归于平静。人们满载收获,在不舍中告别腊月的最后一个年集,直到来年正月的开市。
  一个小小乡村集市,千百年来,不仅仅是人们物质生活交换场所,更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和联系纽带,寄托着他们的信任和一生的情怀。
  我经常怀念曾经的乡村集市,那里有我儿时的快乐,有我的至亲和玩伴,有我熟悉的一切,那不仅是游子对故土的思念、诗人的远方,更是一份真实的人间烟火、一段刻骨铭心的生活记忆。
  热热闹闹赶年集,忙忙碌碌办年货。悠久的传统年俗,纯朴的民间乡风,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氤氲在乡亲们的心中,绽放出朵朵幸福温馨的花儿……
  佘国璠
发布日期:2025-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