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一碗有追求的面条
文章字数:2,885

  上马饺子下马面。游子远行一碗饺子,回到家里一碗面条。小孩的满月面,老人生日的长寿面……关中人的饭碗里常常离不开面,山珍海味,比不上一老碗香香的臊子面。
  臊子面的故乡在岐山。岐地美食多不胜数,岐山臊子面、辣子面、擀面皮、锅盔、凉鱼、搅团、豆花泡馍等。若非要找一个代表岐山的美食,大家肯定会把票投给臊子面。陕西人爱吃面,面食的种类多种多样,西府的岐山臊子面在陕西面食地位中举足轻重,是美食更是浓浓的乡愁。
  岐山人常说人的一生有三口臊子面:第一口是在呱呱坠地的时候,第二口是在大婚之日,第三口则是在魂归故土之时。这三件大事和这三口面,足以见得岐山人对岐山臊子面的钟爱和敬重,岐山人在各种重要场合也是离不开岐山臊子面,如果你去岐山人家做客,招待你的肯定是一碗碗地道的农家臊子面。
  一碗面里蕴藏着三千多年博大精深的周礼文化。据史料记载,岐山臊子面起源于周代“祭祀”礼仪中的“馂馀之礼”。周文王姬昌是周王朝的奠基者,据传周文王挥戈斩蛟龙,将蛟龙肉汤做好后,他亲自掌勺浇汤,将第一碗端出去泼汤祭祖,祭拜上天和先祖,然后将第二碗面亲手端给自己的母亲,最后才把第三碗面端起来自己品尝其味,岐山臊子面食用的习俗就来源于此。庄重典雅的“馂馀之礼”,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地演变成“馂汤之俗”,由宫廷贵族的饮食礼仪演变成民间的饮食习俗,一碗普通的臊子面,是历史文化的见证。
  岐山人在日常生活中就餐座次的排列上很有讲究,无论家宴还是招待宾朋,最上席的位置是在座辈分最高或最年长或最德高望重者,其余位置由高到低,依次排列。摆放菜品的程序应是先放在上席位置,由上席人先享用之后,依次下席人才动筷子。
  主人把臊子面端上来,先端给最上席的客人,然后恭敬邀请上席客人品尝,上席客人品尝之后示意“好着呢”,其他人才动筷子开始吃面。岐山人宴席有上下之分,人有长幼之别,吃有先后次序,彬彬谦让,这种顺序体现了西周时期,比较讲究饮食行为的伦理道德。
  这一碗面还蕴藏着传承了三千多年的古代养生秘方。从食材来看,五形五色俱全。面条用小麦面粉制成,底菜和漂花取料于可食植物的根、茎、叶、花、藻五端,取色于红萝卜、秦椒之红,黄花菜、鸡蛋饼之黄,蒜苗之绿,黑木耳之黑,小麦面粉、鲜豆腐之白,五色五形,把食材列成一个清单,就是一张十分讲究的中草药养生处方。
  还有一味食材最重要,但往往被食客忽略。它在一碗臊子面里看不见、摸不到,却不可或缺,燣臊子、调臊子汤必须有,它就是臊子面的灵魂——岐山醋。岐山醋的酿造,原料为小麦、高粱、大麦、黄豆、玉米“五谷”,经过熬煮,酿成需二十多道工序,取“五谷”日月之精华;从味觉和口感来看,五味俱全。所以说,这一碗臊子面就是一个绝佳的古代养生秘方。
  一碗面里还有古人为人处世的哲学智慧。一碗岐山臊子面中酸、甜、苦、辣、咸人生五味俱全。吃一碗岐山臊子面,就可以品尝到人生五味,五味调和便是香甜美味、人生圆满;五味不调和,则难以下咽,人生坎坷。一碗岐山臊子面中底菜漂花各有沉浮。下有底菜、上有漂花、中间有面条,预示人的一生沉沉浮浮,也只有沉沉浮浮的人生才完整、才香甜、才圆满。
  面中香醋无处不在,但又不可或缺,没有好醋,燣不出好的肉臊子,做不出让人们魂牵梦萦的岐山臊子面。人生上下求索,长路漫漫,一碗臊子面,就是一个人生。做一碗臊子面,需要经过煎熬几十道程序,煎和熬是形成美味的方式,人生亦如此。吃一碗臊子面,需先端起碗。一手端碗,一手用筷子夹食,吃完面条要放下碗,预示人的一生,要拿得起、放得下,才能大自在。
  岐山臊子面的做法简单,但也极为讲究。首先要燣臊子,用来做臊子的肉非后臀肉莫属,将其切成方形小块备用。肥瘦分开放,锅中放入少许的油,待油热后转一下醒锅。先用肥肉入锅,煸炒少许时间,看到肉色稍发亮,炼出油后,赶快倒入瘦肉,然后不停翻炒。炒臊子的调料有桂皮、八角、姜末、料酒、五香粉等,再放入酱油翻炒,加入以上辅料翻炒片刻后,再倒入适宜比例的食盐和比臊子肉多两倍的岐山农家醋。然后文火慢煮,肉熟以后,均匀撒上的秦椒辣子面,让辣子面自然浸透在臊子中,这样做出的臊子色泽鲜红,而且奇香无比。臊子肉再翻炒一会儿即可出锅,一份美味的岐山臊子就完成了。臊子面的配菜除了臊子,还有黄色的鸡蛋皮、黑色的木耳、红色的红萝卜、绿色的蒜苗、白色的豆腐等。搭配起来不仅好看,而且营养丰富。黑木耳与白豆腐,寓意黑白分明;红萝卜寓意生活红红火火;绿蒜苗寓意生机蓬勃;黄色的鸡蛋皮象征富贵,五色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岐山臊子面还具有面“薄、筋、光”,味“酸、辣、香”,汤“煎、稀、汪”的特点。吃臊子面,面条也是很有特点。面条需细长,薄厚均匀,宽细都可,面汤油光红润,味道鲜香浑厚而不腻,酸辣可口,油要多,面条要热得烫嘴,这就是岐山臊子面的特色。
  一碗臊子面好吃不好吃,汤非常关键,在别地也称作浇头。岐山臊子面的汤里主要以红萝卜、摊鸡蛋、豆腐、黄花、木耳等配菜切丁打底,菜量多少,可以根据人数多少和自己的喜欢调整哪个菜多哪个菜少。正宗的岐山臊子面有几样菜绝对不能少:红萝卜、豆腐、木耳、黄花菜、蒜苗,其他的比如豆角、蒜苔、土豆,甚至冬天没菜了,大白菜切成丁也可以。各种菜洗干净后切成小丁,锅里的油热了之后,葱姜蒜先炝一下锅,再根据菜易热程度,依次倒入烹炒,快熟时放适量的盐和胡椒粉。菜丁炒熟出锅后,锅里倒少量油,油热后沿锅边摊鸡蛋饼,这个饼越薄越好,煎完一面再翻另一面煎。鸡蛋摊好后,切成小方形,与那些菜丁放在一起,作为臊子面的配菜备用。做臊子面的汤时,锅里要倒少许油,等油热之后,先放入盐翻炒几下,倒入生姜末后,再倒入醋,最好是岐山本地产的醋,待醋烧开后,再根据用餐人数的多少加入适量的开水。水开后,倒入炒好的菜丁、肉臊子,把青蒜苗切末,待汤烧滚后,撒在汤里名为漂菜,既起点睛之笔,也有提味作用。这样,一锅红、黄、白、黑、绿五彩纷呈的臊子汤就做好了,热烫的汤汁配刚煮好用冷水过凉的手擀面便大功告成。
  岐山臊子面以薄、筋、光、汪、煎、酸、辣、香等特色著称,即面条要薄度均匀,柔韧筋道,表面滑爽;汤里油要多,也就是油汪汪的一层红润,并且要突出酸和辣味,一般外地人,尤其是南方人,第一次吃有些接受不了这种又酸又辣的汤。所谓的煎,即汤要烫嘴,吃起来得吸溜着才不会烫伤嘴皮,故也称哨子面,很形象,吃面的声音似吹哨子一般,如果一大群人吃起来,那声音听上去才壮观呢。
  岐山人徐阳少年时跟随父亲来到西安,全家经营着街边一间小门面。风里来雨里去,在城市的汹涌中徐阳和父亲奋力打拼,吃了多少苦,淌了多少泪只有自己知道。徐阳年轻好学,凭借着智慧勤劳十几年的光阴终于在西安站住了脚跟,并且把一间小门面做成了餐饮集团,让岐山臊子面在西安的大唐不夜城成为海内外游客喜爱品尝的陕西美食。无论是什么皮肤的客人,只要来到徐阳西安的餐馆里,都可以吃到一碗滚烫的岐山臊子面。这位年轻人深受父亲的影响,秉持周礼、待人厚道、坚持理想。把金钱看得淡,一心就想把流传了几千年的一碗面条,在更大的舞台上挥舞起来,成为中华美食走向世界的纽带。这样想就这样做,一碗岐山臊子面有了情感和追求了。
  王飞
发布日期:2025-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