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破落小村到“稻梦空间”的华丽蜕变
文章字数:989
胡家坡村是富县直罗镇辖区内的一个行政村,古称“护驾坡”,因秦王李世民北征突厥,路过直罗,尉迟敬德驻兵于此地护驾而得名。胡家坡村气候宜人,水资源丰富,土地平坦肥沃,林草茂密,自古便有“塞北小江南”之称。但毕竟胡家坡村只是一个小小山村,地理位置受限,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差,一场天灾便会让它变得一蹶不振。
“我们村最早之前是有种植水稻的,后来遭受水毁等自然灾害,稻田就没了。本来种地就是个苦差事,与其花那么大代价恢复稻田,不如另寻出路,所以很多青壮年就外出谋生了。村里人越来越少,也越来越萧条。”富县直罗镇胡家坡村党支部书记赵玉亮忆起过去,脸上蒙上了一层阴郁。
如何让胡家坡村重新焕发生机,让村民腰包鼓起来,摘掉贫困的帽子,成了当下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6年深冬的胡家坡村寒冷萧瑟,村队部斑驳的窗户上却透出一点温暖的炉火,村干部、老党员、乡绅、群众代表围在炉旁集思广益,对胡家坡村未来的发展定了个基调。
当年,富县县委、县政府算了一笔账:一亩玉米最高产量1300斤,纯收入700元。而一亩水稻产量至少1200斤,出米70%,按市价3.5元/斤算,纯收入2940元,收入竟是玉米的4倍,更何况富县本就有“直罗贡米”这一金字招牌——破题之路近在眼前。
在富县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2017年稻田恢复项目在鄜州大地上呈星火之势,胡家坡村乘上项目东风,重新拥有了500亩水稻。“在政策的支持下,这500亩稻田不愁种、不愁卖,为村民带来了可观收益,一下就调动起了大家种植水稻的积极性。”赵玉亮回忆到,“而且不用的稻壳可以用于酿酒,由镇上的秦直酒坊收购,对农民来说又是一项额外收益。”
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2018年,胡家坡村水稻面积增至1000亩,2019年增至1500亩,2020年增至2100亩……如今胡家坡村已经拥有了2400亩稻田。
为了让稻田恢复项目的红利充分发挥出来,2018年直罗镇依托稻田开始打造“田园综合体”,走起了农旅融合的路子。先后建造了稻田画、荷塘长廊、风车、水车、游湖、宿营地等,还对村里落后的基础设施、民宿等一并进行改造,使得蓬头垢面的胡家坡村变成了风景如画的“塞上江南”。
胡家坡村,这个昔日默默无闻的小村庄,经过这几年的华丽蜕变,如今已成为集生态农业、乡村旅游、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从过去的贫瘠之地,到如今享有“全国脱贫攻坚示范基地”“陕西省美丽宜居乡村”“陕西省旅游示范村”等美誉,胡家坡村的蜕变之路令人欢喜,也成为了可复刻的乡村振兴优秀模版。 通讯员 吴龙迪
“我们村最早之前是有种植水稻的,后来遭受水毁等自然灾害,稻田就没了。本来种地就是个苦差事,与其花那么大代价恢复稻田,不如另寻出路,所以很多青壮年就外出谋生了。村里人越来越少,也越来越萧条。”富县直罗镇胡家坡村党支部书记赵玉亮忆起过去,脸上蒙上了一层阴郁。
如何让胡家坡村重新焕发生机,让村民腰包鼓起来,摘掉贫困的帽子,成了当下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6年深冬的胡家坡村寒冷萧瑟,村队部斑驳的窗户上却透出一点温暖的炉火,村干部、老党员、乡绅、群众代表围在炉旁集思广益,对胡家坡村未来的发展定了个基调。
当年,富县县委、县政府算了一笔账:一亩玉米最高产量1300斤,纯收入700元。而一亩水稻产量至少1200斤,出米70%,按市价3.5元/斤算,纯收入2940元,收入竟是玉米的4倍,更何况富县本就有“直罗贡米”这一金字招牌——破题之路近在眼前。
在富县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2017年稻田恢复项目在鄜州大地上呈星火之势,胡家坡村乘上项目东风,重新拥有了500亩水稻。“在政策的支持下,这500亩稻田不愁种、不愁卖,为村民带来了可观收益,一下就调动起了大家种植水稻的积极性。”赵玉亮回忆到,“而且不用的稻壳可以用于酿酒,由镇上的秦直酒坊收购,对农民来说又是一项额外收益。”
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2018年,胡家坡村水稻面积增至1000亩,2019年增至1500亩,2020年增至2100亩……如今胡家坡村已经拥有了2400亩稻田。
为了让稻田恢复项目的红利充分发挥出来,2018年直罗镇依托稻田开始打造“田园综合体”,走起了农旅融合的路子。先后建造了稻田画、荷塘长廊、风车、水车、游湖、宿营地等,还对村里落后的基础设施、民宿等一并进行改造,使得蓬头垢面的胡家坡村变成了风景如画的“塞上江南”。
胡家坡村,这个昔日默默无闻的小村庄,经过这几年的华丽蜕变,如今已成为集生态农业、乡村旅游、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从过去的贫瘠之地,到如今享有“全国脱贫攻坚示范基地”“陕西省美丽宜居乡村”“陕西省旅游示范村”等美誉,胡家坡村的蜕变之路令人欢喜,也成为了可复刻的乡村振兴优秀模版。 通讯员 吴龙迪
发布日期:2024-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