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科普人才打开晋升“新通道”
文章字数:1,540
为培育素质优良、覆盖广泛的专职科普工作队伍,促进科普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今年5月,陕西省科协、省人社厅联合发布全省科普职称评价标准,并于近日完成了陕西省首次科普专业职称评审工作,105名科普工作者顺利通过。
赶上了科普的好时代
陕西省科协组织人事部负责人介绍,科普专业职称设初级、中级、高级3个层级,名称有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在陕西省相关机构和社会团体中专职从事科普管理、科普研究、科普创作、传播推广、校外科技辅导和其他科普实践的人员,以及专业从事上述科普工作的自由职业者,均可申报。
陕西省首次科普专业职称评审中,共有3人获评高级职称,23人通过中级职称评审,79人通过初级职称评审。
西北大学博物馆科普部部长白琳这次评上了科普专业助理研究员。她从2016年开始从事科普工作,创立了“小小古生物学家”活动品牌,每年开展科普活动不少于50场,累计使10万人受益,深受学生欢迎。
“以前,职称评审只能依照文博行业的标准,从事科普工作的我完全没有优势。”白琳说,“现在,科普专业单独进行职称评审,对于一线科普工作者来说,是认可和鼓励,对科普工作将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与白琳一样,商洛市中心医院科教科工作人员张璐这次也评上了职称。从事科普工作11年的她感慨:“我感觉自己赶上了科普的好时代。”
“我真的非常激动,终于有属于科普人的职称评审了。我将从线上平台、线下活动、培训课程开发等方面发力,持续为广大群众特别是患者提供更多科普服务。”张璐说。
破除“重研究,轻科普”的认识误区
“此次陕西开展科普专业职称评审,评价指标设置比较合理,充分体现科普工作特点,着重评价工作业绩和业绩成果,将参评人员的代表性科普作品、科普展览、科普活动等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克服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唯项目等倾向。”评审专家、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金鹏康说。
以破除唯论文倾向为例,此次评审时,即使是申请高级职称,论文数量也不是唯一衡量标准,有相关报告、标准、规划、发明、论著或译著等成果的都可参评。
金鹏康表示,科普工作对于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科普专业职称评审工作向着常规化方向稳步推进,有助于破除社会上“重研究,轻科普”的认识误区。
“要进一步加强科普专业职称评审工作的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让更多地区、不同领域的科普工作者参加评审,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科普事业。”金鹏康说。
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副所长李勃多年来一直积极推进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工作。“我省开展科普专业职称评审,是一场‘及时雨’,不仅为广大科普工作者提供了清晰的未来发展方向,也明确了不同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极大提升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李勃说。
让更多科普人才脱颖而出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专门的职称评审体系,科普工作者晋升职称只能参加研究、工程、文博等其他相近系列(专业)评审,职业特性不凸显,存在‘专业不对口’‘所干非所评’‘缺乏专业竞争力’等问题,弱化了科普工作者的身份感、归属感,也影响了科普工作的吸引力。”省科协组织人事部负责人说。
为做好此次科普专业职称评审工作,省科协进行了深入调研和意见征集,完成了评价标准修订完善、继续教育基地建设、高水平职称评审专家征集遴选等一系列工作。
以评价标准修订完善为例,省科协多次召开会议,组织专门人员对科普相关的理论成果、工作实绩、奖项认定等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了较为科学合理的评价认定标准,确保职称评审工作顺利完成。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同等重要。我们将以做好科普专业职称评审工作为契机,进一步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为科普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让更多有实绩的科普人才脱颖而出,为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和陕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省科协负责人说。
霍强
赶上了科普的好时代
陕西省科协组织人事部负责人介绍,科普专业职称设初级、中级、高级3个层级,名称有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在陕西省相关机构和社会团体中专职从事科普管理、科普研究、科普创作、传播推广、校外科技辅导和其他科普实践的人员,以及专业从事上述科普工作的自由职业者,均可申报。
陕西省首次科普专业职称评审中,共有3人获评高级职称,23人通过中级职称评审,79人通过初级职称评审。
西北大学博物馆科普部部长白琳这次评上了科普专业助理研究员。她从2016年开始从事科普工作,创立了“小小古生物学家”活动品牌,每年开展科普活动不少于50场,累计使10万人受益,深受学生欢迎。
“以前,职称评审只能依照文博行业的标准,从事科普工作的我完全没有优势。”白琳说,“现在,科普专业单独进行职称评审,对于一线科普工作者来说,是认可和鼓励,对科普工作将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与白琳一样,商洛市中心医院科教科工作人员张璐这次也评上了职称。从事科普工作11年的她感慨:“我感觉自己赶上了科普的好时代。”
“我真的非常激动,终于有属于科普人的职称评审了。我将从线上平台、线下活动、培训课程开发等方面发力,持续为广大群众特别是患者提供更多科普服务。”张璐说。
破除“重研究,轻科普”的认识误区
“此次陕西开展科普专业职称评审,评价指标设置比较合理,充分体现科普工作特点,着重评价工作业绩和业绩成果,将参评人员的代表性科普作品、科普展览、科普活动等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克服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唯项目等倾向。”评审专家、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金鹏康说。
以破除唯论文倾向为例,此次评审时,即使是申请高级职称,论文数量也不是唯一衡量标准,有相关报告、标准、规划、发明、论著或译著等成果的都可参评。
金鹏康表示,科普工作对于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科普专业职称评审工作向着常规化方向稳步推进,有助于破除社会上“重研究,轻科普”的认识误区。
“要进一步加强科普专业职称评审工作的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让更多地区、不同领域的科普工作者参加评审,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科普事业。”金鹏康说。
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副所长李勃多年来一直积极推进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工作。“我省开展科普专业职称评审,是一场‘及时雨’,不仅为广大科普工作者提供了清晰的未来发展方向,也明确了不同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极大提升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李勃说。
让更多科普人才脱颖而出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专门的职称评审体系,科普工作者晋升职称只能参加研究、工程、文博等其他相近系列(专业)评审,职业特性不凸显,存在‘专业不对口’‘所干非所评’‘缺乏专业竞争力’等问题,弱化了科普工作者的身份感、归属感,也影响了科普工作的吸引力。”省科协组织人事部负责人说。
为做好此次科普专业职称评审工作,省科协进行了深入调研和意见征集,完成了评价标准修订完善、继续教育基地建设、高水平职称评审专家征集遴选等一系列工作。
以评价标准修订完善为例,省科协多次召开会议,组织专门人员对科普相关的理论成果、工作实绩、奖项认定等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了较为科学合理的评价认定标准,确保职称评审工作顺利完成。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同等重要。我们将以做好科普专业职称评审工作为契机,进一步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为科普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让更多有实绩的科普人才脱颖而出,为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和陕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省科协负责人说。
霍强
发布日期:2024-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