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国家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典型案例名单发布
文章字数:1,602
  近日,国家文物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共和国印记”见证物和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典型案例名单,确定了100项“共和国印记”见证物和77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典型案例。其中,王石凹煤矿工业遗址保护利用入选典型案例。
   王石凹煤矿工业遗址入选
  王石凹煤矿,是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首批“中国文化遗产陕西省文化遗址公园”、国家工业遗产。2015年10月,王石凹煤矿矿井停产,建成王石凹煤矿工业遗产博物馆。馆内现存的炮采、高档普采、综采、苏式主、副井提升设备、选煤楼建筑等 一系列工业遗产,均具有煤炭行业的典型性和稀有性,且保存状况完好。
  王石凹煤矿保留了各个时期采煤工艺、设备、主副井提升设备等一系列工业遗产,都折射着新中国煤炭工业的整体风貌,具有煤炭行业的典型性和稀有性,不仅能够反映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煤炭开采的顶级水平,更可为了解陕西省乃至国内煤炭工业的开采史提供弥足珍贵的历史证据。
  为保护好、利用好、开发好国家工业遗产,铜川正在将其加快开发建设集工业文化、生态涵养、深井体验、培训教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工业遗址公园。 朱红卫
  宝鸡申新纱厂上榜
  日前,记者从宝鸡市长乐塬片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获悉,国家文物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联合发布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典型案例名单,“宝鸡申新纱厂:探索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新模式”案例成功入选。
  宝鸡申新纱厂前身为汉口申新第四纺织厂,在抗战时期,为保存国家工业实力,使其免遭日军掠夺和破坏,申新纱厂从汉口迁入宝鸡。为了保证生产,工人们开挖了24孔窑洞,建成了抗战时期全国最大的窑洞车间,将1.2万枚纱锭安装其内进行生产,有力地保障了军需民用物资需求,为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金台区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宝鸡申新纱厂作为文物保护利用典型示范和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坚持保护为主、利用为辅原则,在原有历史遗迹基础上开发建设了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相关部门邀请国内外专家团队进行规划设计,加强土地资源创新利用、遗址保护、文物征集、建设运营等工作。对窑洞车间、申福新办公楼、乐农别墅、薄壳车间等4处历史遗迹进行修缮,根据业态、功能及文化属性,构建了工合之光组团、工创天地组团和长乐家园组团,使老工业遗址焕发了新活力。据了解,目前,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先后被确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首批工业遗产”、中国工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邵菲菲
  韩城市加大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力度
  近日,记者从韩城市有关部门获悉,今年以来,韩城市紧扣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全面加强项目对接谋划,经开区工业园区内呈现出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变废为宝”的新项目也将为该市经济发展注入全新动力。
  初冬时节,在龙钢年产150万吨钢铁渣粉项目施工现场,映入眼帘的是头戴安全帽的工人们争分夺秒施工的火热场景。该项目是以钢铁渣为原料,燃料为炼铁产生的高炉煤气和焦炉煤气,实现钢渣固废全部有效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项目。建成后,大颗粒可用的钢铁渣将进行回炉重铸,剩余钢铁渣加工成渣粉,用于水泥和混凝土生产,既能提高建筑材料的强度和耐久性,同时又能降低对天然砂石的依赖,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年产12万吨高炉熔渣固废综合利用岩(矿)棉项目的建设现场,同样是一番忙碌的景象。目前,项目的地基建设已经顺利完工,检测人员正对地基进行全面检测。在传统工业模式下,熔渣往往被视为废弃物,但是该项目建成后,将把高炉熔渣这一固废转化为优质的岩棉保温材料,不仅能有效解决固废处理难题,还将为建筑节能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促进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年产12万吨高炉熔渣固废综合利用岩(矿)棉项目是利用龙钢冶炼废弃的热熔渣为原料,达到了固废集约利用、变废为宝、低碳持续的目的。
  钢铁渣粉与热熔渣曾经是钢铁产业的“配角”,如今却变废为宝,成为“主角”。年产150万吨钢铁渣粉项目和年产12万吨高炉熔渣固废综合利用岩(矿)棉项目的建成,让钢铁渣粉和熔渣实现了“华丽转身”,为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石小荣
发布日期:2024-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