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榆林奏响高质量发展强音 招商引资、投资项目与营商环境协同共进
文章字数:3,987




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榆林这座充满活力与潜力的城市,正凭借着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在招商引资、投资项目落地以及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齐头并进,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篇章。
丝博会搭台 招商引资结硕果
作为区域经济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丝博会向来备受瞩目,而榆林在其中扮演着积极且重要的角色。在第八届丝博会上,榆林市代表团喜讯频传,签约项目数量多达50余个,总投资额更是高达约600多亿元。这些项目并非随机拼凑,而是紧紧围绕榆林重点产业链精心谋划布局,聚焦于镁基新材料、“光储换用”绿电交通产业、榆林煤化乙醇醋酸下游产品等极具发展前景的领域。每一个项目的落地,都如同为榆林的产业版图嵌入了一颗璀璨的明珠,将有力地推动榆林能化、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向更高水平优化升级,实现延链补链强链的目标,为榆林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强劲新动能。
不仅如此,榆林还巧妙地借助丝博会的东风,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且极具影响力的配套活动。其中,以“中国好礼,榆林有礼”为主题的第四届榆林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备受关注。大赛将通过榆林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官方网站和官方微信平台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推广,旨在让更多优秀的创意成果走出“纸面”,真正落地转化,进而构建起一条以大赛为核心的文创产业链,全面提升榆林文化产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打造“金骆驼”榆林文创产业平台筑牢坚实根基。同时,结合精细化工项目和大宗固废综合利用项目路演推介活动,榆林将全面展示自身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现状与优势,借助丝博会搭建的国际化平台,把榆林的特色与魅力传播到五湖四海,进一步拓展对外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吸引更多优质资源汇聚于此。
审批模式创新 投资项目加速落地
过去,企业在榆林办理各类审批手续时,往往面临着流程冗长、耗时费力的困境,就拿多年前首张“三证合一”营业执照的办理来说,不仅花费大量时间,后续流程更是繁琐复杂,给企业发展带来诸多不便。然而,如今的榆林早已今非昔比,通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尤其是创新性的“红蓝章”审批模式,为投资项目落地按下了“加速键”。
“工程建设项目一般体量较大,涉及多个部门。传统的串联审批模式耗时较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落地投产进度。”榆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营商中心科室负责人马良介绍说:“‘蓝章’让项目提前进入后续审批业务。通过‘蓝章’提前预审模式,实现‘零条件’容缺受理,打破了串联式审批模式,实现部门提前介入服务,项目审批时间平均缩短了60天。”
2024年,榆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局等多个部门已启用行政预审批“蓝章”。在企业取得土地使用权,完成土地摘牌、缴纳土地出让金、办理契税等程序后,各审批部门立即办理各个预服务事项的“红章”(正式批复)文件,将相关“蓝章”批复转为“红章”。截至目前,该市已累计为各类项目办理“蓝章”预审60余件,通过“红蓝章”审批模式项目审批时间平均缩短了60个工作日。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西安交通大学一附院榆林医院建设项目就是“红蓝章”审批模式的受益者。“从2023年7月榆林获批首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至今,该建设项目即将步入第二病区建设阶段。前期项目流程审批速度非常快,这得益于榆林市推行的‘红蓝章’审批模式。”该项目负责人佘军军告诉记者。
当然,“红蓝章”审批模式只是榆林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服务的一个亮点。在此基础上,榆林进一步深挖潜力,全方位优化审批流程。严格按照“三定”方案清晰划定各部门的审批职责,坚决杜绝跨部门、跨行业随意设置审批条件的乱象,同时进一步细化明确蓝章预审规则以及“红蓝章”转换流程,从根本上解决项目审批过程中互为前置的棘手问题。为了确保审批过程畅通无阻,榆林还常态化开展联审联批工作,每两周在市民大厦召开市级重点项目、城市更新、财政评审等各类联审联批会,如同一场场及时雨,实时化解审批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堵点问题。针对那些投资规模在5亿元以上的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榆林更是贴心地实行代办员全程代办制度,为企业提供一对一、全方位的专业服务,让企业在办理审批手续时省心省力。此外,榆林还全力打通数据壁垒,积极构建数据高速公路,按照计划,在今年6月底前已实现各审批部门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让信息在部门间高效流转,进一步提升审批效率,为投资项目落地营造更加便捷的数字化环境。
在这一系列有力举措的推动下,榆林众多投资项目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例如,榆阳区300兆瓦光伏平价上网项目,在建设初期曾因审批手续问题陷入困境,一度停滞不前,让项目负责人心急如焚。“得知建设方遇到困难后,当地相关部门主动介入,采取‘帮办代办’模式,仅用30天就为我们办理了‘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该项目负责人宫巍说。如今,这个项目不仅顺利建成,而且发挥出了巨大的综合效益,成片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在大河塔镇的土地上熠熠生辉,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还在生态保护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原本的沙地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通过同步推进的环保、水保及植被恢复治理措施,如今已逐渐变成了一片绿洲,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今年1-5月,榆林市共有362个项目纳入计划,其中开复工项目达到250个,开复工率高达69%,累计完成投资471.3亿元,这些亮眼的数据充分彰显了榆林在推动投资项目落地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也预示着榆林的经济发展正步入“快车道”。
多维度发力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在招商引资和投资项目落地开花的背后,是榆林持之以恒优化营商环境的坚定决心和扎实行动。榆林深知,良好的营商环境如同肥沃的土壤,是企业茁壮成长、经济蓬勃发展的根基所在。
为了给民营企业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榆林精心策划并开展了民营企业“三进一带”活动,这一活动如同三把“金钥匙”,为民营企业开启了通往高质量发展的大门。
首先,组织民营企业走进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在这里,民营企业能够近距离接触到行业前沿的新技术,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阔视野、启迪思维,进而基于这些新技术谋划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项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辟出全新的赛道。
其次,引导民营企业走进浙江培训基地,借助基地专业的培训资源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帮助民营企业建立起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升企业的运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再者,鼓励民营企业走进现代煤化工和制造业产业链,让它们找准自身在产业链中的定位,引导其向产业链中下游进军,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与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与此同时,榆林还积极探索“非约束性”国企带民企机制,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理念、产业、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通过示范引领、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等方式,带动民营企业共同进步,形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好发展局面。
“为了让经营主体切实感受到榆林优化营商环境的坚定决心和务实行动,榆林市坚持靶向治疗、精准施策,对招商引资项目审批实行‘帮办代办’,为企业解忧,为项目建设加力。”榆林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副局长林立说。
除了助力民营企业发展的专项活动外,榆林还在多个关键环节为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
一方面,充分利用“陕企通”企业诉求平台,用心倾听企业的声音,全面收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尤其是用水、用能、物流等成本方面的痛点,然后通过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千方百计为企业降低运营成本,减轻企业负担,让企业能够轻装上阵,专注于自身的生产经营和创新发展。
另一方面,为了解决民营企业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榆林市积极开展人才引入计划,选聘1000名优秀大学生到民营企业工作,这些年轻有活力、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如同新鲜血液,注入民营企业的肌体,为企业的创新发展和持续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同时,在项目招标环节,榆林市展现出对民营企业的大力扶持,将400万元以下工程类和200万元以下货物服务类项目全部向民营企业预留,并大胆探索建立基础设施项目分层分类招标机制,通过降低民营企业参与门槛,增加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让民营企业在榆林这片热土上能够拥有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真正实现有事业可做、有地位可立,安心扎根、舒心发展。
在审批服务方面,榆林始终坚持以企业和群众的需求为导向,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秉持“店小二”服务理念,不断优化政务服务水平。推进审批事项统一进驻大厅集中办理,实行清单化管理,让企业和群众办事一目了然,告别以往的多头跑、多次跑等烦恼。同时,全面推行事项办理全过程电子监察,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审批流程的监督管理,确保每一个审批环节都依法依规、高效透明,杜绝推诿扯皮、故意刁难等不良现象的发生。此外,榆林还深入调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出台特种设备验收、消防验收、煤矿危化企业验收等一系列专业化、便捷化的办法,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审批服务体验。
“榆林将坚持以深化‘三个年’活动为牵引,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推动经济工作,以‘店小二’理念为企业家提供优质服务。”在日前召开的民营企业家对话榆林经济高质量发展暨招商引资推介会上,榆林市委书记张晓光表示:“我们将真心实意与企业家交朋友,真刀真枪解决企业家面临的实际问题,让广大投资者在榆林顺心工作、舒心生活、安心发展。”
正是得益于这一系列多维度、全方位的营商环境优化举措,榆林如今已打造出一个服务有成效、企业有预期、群众有感知、监管有温度的“四有”营商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榆林、投资榆林、扎根榆林,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稳步迈进。
接下来,榆林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的姿态,以深化“三个年”活动为重要牵引,坚定不移地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为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探索创新,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相信榆林必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版图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侯红雷
发布日期:202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