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西安大遗址综合保护利用成效显著
建成4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文章字数:956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

  近日,西安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在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举行“千年古都 诗意长安”西安大遗址保护主题新闻发布活动。记者从发布活动上获悉,近年来,西安市探索实施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大遗址保护利用项目,形成了以汉杜陵遗址公园为代表的“退耕还林模式”,以秦始皇陵为代表的“国家公园模式”,以唐城墙遗址公园为代表的“市民公园模式”,以大唐西市遗址博物馆为代表的“民营资本投资模式”,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代表的“集团运作模式”,实现了大遗址与现代社会的相融共生。
  西安地区遗址资源丰富,重要史前遗址和周、秦、汉、唐时期的都城遗址及帝王陵寝在西安市均有分布。在2021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中,西安地区有10处20个点列入专项规划,无论是数量还是等级,都位居全国前列。
  发布活动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推动全市大遗址保护利用的相关举措。
  注重统筹兼顾,创新大遗址保护理念。按照“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推进遗址保护利用,促进城市和遗址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探索出了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的理念,实现了大遗址与现代社会的相融共生。
  突出规划引领,构建大遗址保护格局。西安在历次城市总体规划中都充分考虑了大遗址的保护要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中,专题编制了《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明确西安总体布局形态为传承古都的空间发展模式。
  聚焦活态利用,释放大遗址综合价值。结合城市中心广场公园建设,实施了隋唐长安城遗址圜丘、明德门遗址保护工程,建成开放了圜丘遗址公园、明德门遗址公园,打造区域文化地标,推动历史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结合城郊区域环境整治,将大遗址保护与生态景观建设、生态林业项目实施充分融合,营造出既符合遗址本体展示特征,又适合市民游客参观休憩的阿房宫遗址公园、杜邑遗址公园,实现遗址保护的多元化发展。对于汉长安城这种面积达75平方公里、位于建成区的特大型遗址,一方面,积极发挥大遗址的社会教育功能和使用价值,推动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开放;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大遗址保护部省合作新路径,将实施汉长安城遗址区供给水工程列入“西安市2024年为民实事”,推动解决辖区13.3万常住人口饮水问题,促进大遗址保护利用与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协调发展。 张潇
  
发布日期:202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