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屈文学之路的次第呈现
文章字数:3,832

继《烟雨中的美丽》《生命是一朵盛开的莲花》《月照长河》《梅花语》《山中日月光》之后,作家徐祯霞的又一部长篇非虚构自传体散文新著《云端上的故乡》作为当代作家精品图书出版发行,称得上短中长散文门类的全系列,这在陕西青年女作家当中可谓凤毛麟角。
当我翻开这本书时,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走进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熟悉的是,作为乡村大世界的故乡,这里边有我们“大家”的生活记忆和挥之不去的感同身受。陌生的是,“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作者的故乡,是飘在云端上的故乡,是时代发展进程中充满无限眷恋、无限感怀和无限敬仰的故乡,既缥缈,又温馨,既热烈,又奔放,而且真实得可以触摸。
《云端上的故乡》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自传体非虚构散文读本,它以“我”的成长经历为线索书写了在城镇化进程中,故乡的追忆和留恋,故乡的搬迁和消失,故乡的发展和革新,向读者揭示了故乡曾经沉淀和绽放的那些美好,以及在岁月沉浮中人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社会大背景下整个乡村面貌以及人们生活和精神状态的巨大改变,凸显了作者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独立思考,是一款融可读性、文学性、哲学性及史学价值于一体的散文力作,是一幅审视当下生活的现实绘卷,是一部讲述百姓故事的乡村通史和村庄简史。该书由著名作家贾平凹、白描、邱华栋和著名评论家李星联袂推荐,贾平凹题写书名并称“她的作品接地气,有亲和感,温暖滋润人心”,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白描称“她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作家”,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感受最深的是“她那颗无处不在的爱心和悲悯情怀,以及对人间大道的追寻和探求。这,是对她文品和人品的肯定。
2023年7月8日,徐祯霞《梅花语》《山中日月光》《云端上的故乡》《春天的声音》四本新书发布座谈研读会在徐祯霞文学馆召开,业界名家和学者对徐祯霞的文学之路和求索精神大加赞扬,对她作品立意和表现手法的独特性给予了高度肯定。著名文化学者雷涛:“有走进时光深处的感觉”,著名评论家李星:“字里行间显现出的是她对世事认知和洞见”,陕西职工作协主席周养俊:“她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女子,她不仅站在牛背梁上望长安,而且是站在牛背梁上望世界”。
《云端上的故乡》——陕南柞水县下梁镇王坪村,是一个被秦岭大山覆盖的美丽圣地。故乡的村庄是“我”的,也是时代的。作为一个作家,一个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二十余年的人,亲见亲历了村庄的历史性裂变。从自幼时的集体劳作,到改革开放,从土地承包到户,到撤区并乡,再到城镇一体化,“我”的故乡,虽然只是一个村庄,但是它映射的却是整个中国乡村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实实在在的历程。作者在普通民众的普通生活中审视社会的发展,在社会的发展中洞悉人性的转变与嬗变,用平民笔触书写属于平民的酸甜苦辣和爱恨情仇。简简单单的世情故事,娓娓道来,浓缩在这部三十余万字的作品里,读来让人耳目一新,感慨良多。
一、围绕“小细节”彰显“大情怀”
《云端上的故乡》设有42个章节,从“我的出生”到“回望故乡”通篇以“我”的家庭为主线,铺展开来,洋洋洒洒,一气呵成,不仅有诗歌之“情”,还有小说之“味”让人掩卷难舍,欲罢不能。
散文,特别是大散文主要靠细节去结构,物质性生活场景的描写与叙述反映出一个作家对生活体验的深度与精细程度。该书几乎是由无数具有质感的细节铺就的。作者将家庭中那一本本难念的经讲得真切而丰富,如一部连续剧,那些裹挟着生活烟火味的波动和遭遇,也许会让你从中看到你的街坊邻居、你的亲人朋友、甚至你自己。在覆盖着的生活表面之下,作者似乎还有一个更为隐蔽的叙事冲动,就是探讨在大历史大社会泥沙俱下的洪流里,作为个体的人,如何安身立命,如何植入社会,如何设定位置。其书写,很大程度上是在为最民间而朴素的生活作注释,是在为最底层而粗粝的乡村作打捞,每一个精彩瞬间,每一段细节铺展,都在以点点萤火,汇聚出璀璨的文字画廊。作者善于以小人物、小事件衬托大情怀、大时代,艺术而巧妙地以小喻大,以点带面,收到见微知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二、围绕语言力量彰显自我存在
《云端上的故乡》之“云端”无疑是一种仰望和憧憬,故乡并非虚无缥缈,而是离开故乡之后的深度寄托和感怀,这种寄托和感怀一旦嵌入键盘,就会敲打出发自内心的歌唱,这种歌唱演化成“我”的故事,始于绵密细雨间的家庭琐碎,终于心灵顿悟后的豁然开朗,刻画出一组栩栩如生、命运各异、震撼人心的人物众生相。《姐姐的爱情》一章描述得尤其生动感人,从姐姐考上职中,到邂逅姐夫,从相亲相爱到家庭阻拦,从学校代教到私定终身,从母亲意断到孩子出生,从母亲转意到恩怨乌有……姐姐的爱情婚姻生活充满了无奈而苦涩的历程,是传统婚姻观和现代婚姻观相互冲撞、相互弥合的现实写照,个中语言真挚感人,生动形象,味道非常纯正,形成了作者自己所特有的“徐氏”风格。特别是作者善于在叙述中以个体故事为切口,推溯演进语言的辩证功效,其独特的视角和思维,独到的叙事和修辞,细腻的文字和笔触,将人情之善与恶、世态之波起云涌与风清浪缓,如画卷般地在读者面前一一展开和铺陈开来,并全方位叙述与记录,使“我”的存在更为真切,可信,具有了入世和在场的非凡意义。
三、围绕乡村风物彰显故乡魅力
《云端上的故乡》通过对故乡人文历史、民族记忆、地理变迁、风物传统以及现实演进的深入剖析,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了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书中引用的民歌、诗句和民间故事片段,不仅增添了作品的文化底蕴,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这些具体的描述,使得这本书更加生动、立体,让人读后难以忘怀。比如作者在最后《回望故乡》一章描述完故乡村庄的美丽蜕变后写到:“这种巨大的变化,让我意外,又让我惊喜。意外的是,变化太快,让我难以置信;惊喜的是,一种新的文明,在老家的土地上诞生,并已落地生根。其实,根是什么,根就是我们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根就是良好的传统和良性的道德秩序,这些,才是必须根植于我们内心深处的。”这让此本书的境界一下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自此,故乡不再拘泥于小我之中,而呈现出一种大境界和大格局,它和乡民的幸福息息相关,它和社会的发展和全民的共同富裕息息相关。
这样的描述,可谓一语中的,让我们仿佛也置身于那片被灾难和困苦洗礼过的土地,仿佛也置身于那片被凤凰涅槃后的伟大母体,真切感受到了作者那份沉重与希望交织的发自内心的崇高情感,真切感受到了作者自身灵魂的重塑和境界的升华。至此,这部自传体写作实现了初衷,由最初的不舍与怀念,达到了忘我和无我的高潮,其文学品味、指向高度和时代律动也同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呈现。
四、围绕笃定信念彰显前行之路
“笔下墨色烹流光,纸上文章济世长”。一个作家,就应该是社会的忠实记录者,作者作为村庄沿革的见证者,有责任记录下这个村庄的行进历程、风俗民情、地域文化,以及那些具有时代特色的人和事,以此为基调,作者为我们构建了颇具储藏和收藏价值的乡村档案和故乡人物志,对于进一步谋划乡村振兴布局,意义重大。
作家方英文先生赠予徐祯霞题过一幅字:“柳暗花明”,冥冥中自有禅机,而这幅字所印证的便是她的人生。她在《后记》中生发出无限感慨:“当我离开村庄的时候,村庄是我的故乡,当我离开我工作和生活的县城的时候,县城又是我的故乡。或许,我们的一生,会迁徙好多个地方,而每一个我们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故乡,第二故乡,第三故乡,等等。它虽然不是我们的原生地,但是它也给我们了许多生活的营养和记忆,我们在有生之年,都无法忽略和淡忘它,而每一次的离开,是新生,亦是重生。故乡,其实就像是一枚印章,我背着它,行走四方,它同我如影随形,它永远是我生命的根,它是我思绪和记忆发散的源泉。生活要有光,文学要有光,人心更要有光!”可谓字字珠玑,不得不令人击节赞叹!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作为陕西文学界的青年翘楚,徐祯霞于文于事于人都已经进入了圆熟而巅峰的境界。然而正因为坦荡清澈,她的圆熟里又镶嵌着某种天真的意味。她在冷静剖析事物人情肌理的同时,又得心应手地使用着天性里的执拗和坚韧,更使得她的天真显得很强大、很有力量。这种强大力量的背后,是故乡给予她的坚实而可靠的沉雄底座。因为对于故乡的眷恋和牵挂是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澎湃激情。由此,我们可以自信而笃定地认为,她想把故乡的故事和故乡的壮美一股脑地告诉全世界,像贾平凹一样也把秦岭告诉全世界,让全世界知道秦岭里有个商洛、有个柞水、有个下梁、有个王坪。此外,书中还穿插了许多感人的重建家园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下梁人民的果敢和勇气,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在新时代的奋斗与追求。这部作品告诉我们,故乡的亲人和乡亲才是那片土地上最忠实的守望者和定盘星,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奔腾向前,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挑战,实现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准备给这篇评文结尾时,徐祯霞的诗歌《时光之剑》和《破壁的风》刊发于2024年《延河》诗歌特刊1期,散文《满庭香》刊发于2024年8月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在业界和读者中引起不俗的反响。其实,文学写作早已成为其调节心灵、享受净土的最佳选择。毋庸置疑,这位颇具天赋和极高悟性的才女目前正值创作的鼎盛期,才华灼灼,四面开花,其惊人的意志力和爆发力非同一般,这是她不屈文学之路的次第呈现,作为中国作协会员、冰心散文奖获得者不能不说是实至名归。最后,我们要做的还是期待,期待她冲破生活给予的每一个创作的灵感,像一道云端上的光束划向文学之天际。顾新闻
发布日期:202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