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霞,我爱山无价 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文章字数:2,413
作为元代著名的散曲家,张养浩及其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其隐逸散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深受后人喜爱。隐逸散曲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不仅反映了作者个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价值观念。而张养浩的散曲创作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历代知识分子进退皆忧的意识、儒家仁道思想的坚守和道家人格自由精神的追寻,使其散曲囊括了超绝的精神文化内涵,就其隐逸散曲创作题材来说主要以赏山乐水、歌咏田园生活之作为主。
自至治元年(1321)起,直至天历二年(1329)之初,张养浩近八载光阴均在家乡隐居,远离了官场的纷扰,于历城云庄别业中与二三好友赏石吟诗、畅游山水,无不逍遥自在,其间朝廷七次应召养浩皆力辞不就,其与官场决裂的态度可谓决绝。在归隐云庄期间,张养浩创作了大量的隐逸散曲,从中对其隐逸观与人生观可窥一二。张养浩的归隐除政治原因外,与其出处行藏的人生观也有密切关系,其于大德十一年所作《牧民忠告·闲居》中,他就提出了“出仕以行道”“进退皆在为”“以义处命”的仕隐观。隐居期间,张养浩深化了对隐逸之道的理解,将仕隐之辩升华至对人生真谛的探寻。其诗歌《古意十首》(其三)中写道:“人生果奚恃?道义扶古今。穷微岂为累,他日知良金。”他明确指出,人生的沉浮荣辱并非核心,关键在于行为要合乎道义,坚守内心之正,即用自身的道义、价值标准去决定进退行藏,这是一种超越传统的独立人格意志和体现。
古人寄情于山水者,或因天性旷达,不愿为名缰利锁所羁系,张养浩的隐逸散曲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自在随性的喜悦。他的归隐,不仅是回归田园生活的选择,更蕴含了深刻的意义。古代文人们常受“仕与隐”的观念影响,在生命形态的抉择中徘徊。然而,张养浩独辟蹊径,将自我生命形态与山水林泉相融合,使内在精神世界与外在自然美景相互辉映、和谐共鸣,共同缔造出幽深而美妙的意境。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以“玉树临风”之喻,生动描绘出其山水散曲清丽俊逸的独特风格。这一赞誉,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张养浩作品中所蕴含的清新脱俗的高雅气质。
正如陶渊明钟爱“丘山”之性,张养浩亦怀有“喜山林”之情【双调·水仙子】。因此,在他的笔下,山水不仅仅是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他内心情感的映射,展现出一种深邃而和谐的审美体验。如【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倚仗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这首带过曲写云、写山,画就一幅云山缥缈的优美图画,流露出作者对云山图景的依恋和挚爱。前面的【雁儿落】,纯然描摹自然风物,从云、山的映衬关系上,写出了云山景致的变化之势。云、山之间的虚虚实实,才呈现出变幻之美、迷离之美,前两句似有王维《终南山》“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意。此处,作者的笔触极为精妙,表面看似在描绘鹿猿悠闲自在的生活,实则却是在抒发自己以灵兽为伴、与云山为友的陶醉心境。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深入剖析了诗歌创作中物与情的相互关系,他提出,诗人的情感抒发和志向表达,皆源于对物的深刻感触。而诗人的创作构思,正是物与情相互交融、相互激荡的产物。这样的理解,使得诗歌的创作过程更为清晰,也更为深刻:“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张养浩巧妙地将情感与物象融为一体,展现出独特的美学风貌。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这般醉人的美景之中,诗人无法掩饰自己的欣喜之情,情不自禁地发出“云霞,我爱山无价” 的赞叹,将其惬意之情展露无遗。尤为出彩的是结尾两句,正有李白“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意味。虽然,这一句也是对辛弃疾的词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化用,张养浩更进了一步,此曲中的“云山也爱咱”一句,直接以山川之口立言,打破了物我之间的界限,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云:“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说的正是张养浩山水散曲的特征。
毋庸置疑,作家的精神人格、价值观念、态度追求必然影射沉淀于他的创作之中,这正如法国文艺理论家布封所说“风格即人”,而在中国古代批评理论中,汉代扬雄在其论著《法言·问神》中讲到:“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明确地强调了作者精神情操之于作品的重要性,这几支散曲,字里行间洋溢着喜悦与欢快,深刻彰显出作者对“诗意人生”的坚定追求与执着向往。他将对生命与自然的深刻感悟巧妙地融入笔墨之中,使得笔下的意境愈发鲜明且生动。
张养浩在云庄的经营中自我精神得到张扬,审美境界也随之提升,在与自然山水相冥合的过程中创作出自我精神关照下的山水之美,由此构成了其作品的清丽之境。这些作品的意境大多清新明朗,极富诗韵,如【双调·落梅引】:“野水明于月,沙鸥闲似云,喜村深地偏人静。带烟霞半山斜照影,都变做满川诗兴。”月明水清,连沙鸥都似有忘机之意,烟霞之斜影更是为云庄增添一抹亮色,使云庄既清静幽雅,又不失灵动鲜活。刘敏中《江湖长短句引》云:“余读之,藻丽葩妍,意得神会,横纵卷舒,莫可端倪。其三湘五湖晴阴明晦之态,千岩万壑竞秀争流之状,与夫羁旅之情,观游之兴,怀贤吊古之感,隐然动人。视其风致,盖出入于三家之间。”仔细品味其隐逸之作,一清逸,一豪放,即有如刘敏中所称其词的“出入于三家”之风神。张养浩精心经营云庄,同时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他的山水散曲,使之在中国山水文学的广袤园地中放射出璀璨夺目的光辉。
总的来说,张养浩的隐逸思想及其隐逸散曲创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元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审美追求。同时,张养浩的隐逸散曲未曾沾染元曲中的颓废、鄙陋、荒唐与纤挑之弊,其作品处处流露出真挚的情感与阔大的境界,实乃清新健康之力量的代表,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与生命力,堪称一代佳作。
闫晨
自至治元年(1321)起,直至天历二年(1329)之初,张养浩近八载光阴均在家乡隐居,远离了官场的纷扰,于历城云庄别业中与二三好友赏石吟诗、畅游山水,无不逍遥自在,其间朝廷七次应召养浩皆力辞不就,其与官场决裂的态度可谓决绝。在归隐云庄期间,张养浩创作了大量的隐逸散曲,从中对其隐逸观与人生观可窥一二。张养浩的归隐除政治原因外,与其出处行藏的人生观也有密切关系,其于大德十一年所作《牧民忠告·闲居》中,他就提出了“出仕以行道”“进退皆在为”“以义处命”的仕隐观。隐居期间,张养浩深化了对隐逸之道的理解,将仕隐之辩升华至对人生真谛的探寻。其诗歌《古意十首》(其三)中写道:“人生果奚恃?道义扶古今。穷微岂为累,他日知良金。”他明确指出,人生的沉浮荣辱并非核心,关键在于行为要合乎道义,坚守内心之正,即用自身的道义、价值标准去决定进退行藏,这是一种超越传统的独立人格意志和体现。
古人寄情于山水者,或因天性旷达,不愿为名缰利锁所羁系,张养浩的隐逸散曲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自在随性的喜悦。他的归隐,不仅是回归田园生活的选择,更蕴含了深刻的意义。古代文人们常受“仕与隐”的观念影响,在生命形态的抉择中徘徊。然而,张养浩独辟蹊径,将自我生命形态与山水林泉相融合,使内在精神世界与外在自然美景相互辉映、和谐共鸣,共同缔造出幽深而美妙的意境。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以“玉树临风”之喻,生动描绘出其山水散曲清丽俊逸的独特风格。这一赞誉,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张养浩作品中所蕴含的清新脱俗的高雅气质。
正如陶渊明钟爱“丘山”之性,张养浩亦怀有“喜山林”之情【双调·水仙子】。因此,在他的笔下,山水不仅仅是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他内心情感的映射,展现出一种深邃而和谐的审美体验。如【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倚仗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这首带过曲写云、写山,画就一幅云山缥缈的优美图画,流露出作者对云山图景的依恋和挚爱。前面的【雁儿落】,纯然描摹自然风物,从云、山的映衬关系上,写出了云山景致的变化之势。云、山之间的虚虚实实,才呈现出变幻之美、迷离之美,前两句似有王维《终南山》“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意。此处,作者的笔触极为精妙,表面看似在描绘鹿猿悠闲自在的生活,实则却是在抒发自己以灵兽为伴、与云山为友的陶醉心境。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深入剖析了诗歌创作中物与情的相互关系,他提出,诗人的情感抒发和志向表达,皆源于对物的深刻感触。而诗人的创作构思,正是物与情相互交融、相互激荡的产物。这样的理解,使得诗歌的创作过程更为清晰,也更为深刻:“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张养浩巧妙地将情感与物象融为一体,展现出独特的美学风貌。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这般醉人的美景之中,诗人无法掩饰自己的欣喜之情,情不自禁地发出“云霞,我爱山无价” 的赞叹,将其惬意之情展露无遗。尤为出彩的是结尾两句,正有李白“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意味。虽然,这一句也是对辛弃疾的词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化用,张养浩更进了一步,此曲中的“云山也爱咱”一句,直接以山川之口立言,打破了物我之间的界限,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云:“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说的正是张养浩山水散曲的特征。
毋庸置疑,作家的精神人格、价值观念、态度追求必然影射沉淀于他的创作之中,这正如法国文艺理论家布封所说“风格即人”,而在中国古代批评理论中,汉代扬雄在其论著《法言·问神》中讲到:“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明确地强调了作者精神情操之于作品的重要性,这几支散曲,字里行间洋溢着喜悦与欢快,深刻彰显出作者对“诗意人生”的坚定追求与执着向往。他将对生命与自然的深刻感悟巧妙地融入笔墨之中,使得笔下的意境愈发鲜明且生动。
张养浩在云庄的经营中自我精神得到张扬,审美境界也随之提升,在与自然山水相冥合的过程中创作出自我精神关照下的山水之美,由此构成了其作品的清丽之境。这些作品的意境大多清新明朗,极富诗韵,如【双调·落梅引】:“野水明于月,沙鸥闲似云,喜村深地偏人静。带烟霞半山斜照影,都变做满川诗兴。”月明水清,连沙鸥都似有忘机之意,烟霞之斜影更是为云庄增添一抹亮色,使云庄既清静幽雅,又不失灵动鲜活。刘敏中《江湖长短句引》云:“余读之,藻丽葩妍,意得神会,横纵卷舒,莫可端倪。其三湘五湖晴阴明晦之态,千岩万壑竞秀争流之状,与夫羁旅之情,观游之兴,怀贤吊古之感,隐然动人。视其风致,盖出入于三家之间。”仔细品味其隐逸之作,一清逸,一豪放,即有如刘敏中所称其词的“出入于三家”之风神。张养浩精心经营云庄,同时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他的山水散曲,使之在中国山水文学的广袤园地中放射出璀璨夺目的光辉。
总的来说,张养浩的隐逸思想及其隐逸散曲创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元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审美追求。同时,张养浩的隐逸散曲未曾沾染元曲中的颓废、鄙陋、荒唐与纤挑之弊,其作品处处流露出真挚的情感与阔大的境界,实乃清新健康之力量的代表,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与生命力,堪称一代佳作。
闫晨
发布日期:202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