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北方”三十载书写时代变迁人生百态
文章字数:4,391
同为纸媒文化版面编辑,生活工作的城市同为深圳,文学圈有不少共同认识的朋友,但二十年一直没有交集,直到赵命可返回西安工作,深圳成为他的第二故乡,我们才在春节他返深的一次文友相聚中相识。
在赵命可的微信朋友圈,他时常上传当天编辑排版好的文学版面让文友饮“头啖汤”,在尺寸之间全国各地的知名作家、评论家或文坛新秀的作品被安排得赏心悦目,在一些人看起来或许这是稀松平常的,但作为编辑却感受到他对所耕耘的这方田地的呵护和热爱。在近年纸媒因受新媒体冲击停刊或缩减版面的大环境下,赵命可守护的《文化艺术报》文学版面就像“白月光”一样照亮着全国文学爱好者。
今年六月的一天,一本封面印有几十只展翅翱翔于天际飞鸟的小说集飞到了我的书桌上,这是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刚刚出版发行的赵命可的中短篇小说集《到天尽头去》,第一时间我想到了泰戈尔的《飞鸟集》,泰戈尔在《飞鸟集》中把自己比喻成寻找理想境界的“永恒旅客”,像飞鸟一样漂泊寻找,如同封面的飞鸟一般,赵命可是要去追寻怎样的天尽头呢?
【一】
南方北方,他只遵循内心对文学的渴望
赵命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发表作品,三十多年发表中短篇小说一百多万字,作品入选多种选本。中短篇小说集《到天尽头去》收录了其四篇短篇小说《到天尽头去》《来雨》《李飞狗的爱与凄楚》《谷文庆简史》,五篇中篇小说《都是因为我们穷》《我欲乘风归去》《与女人对弈》《兔儿鼻子》《两地书》。这些作品发表于1997年至2023年的国内知名文学刊物《人民文学》《山西文学》《雨花》《文学界》《延河》《上海文学》《天津文学》《四川文学》《福建文学》等,均为他的代表作品。
赵命可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先后在《女友》《家庭》等杂志任编辑。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随着“孔雀东南飞”的热潮移居深圳,从他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照片上你可以看到一个留微卷长发戴金边眼镜,穿着喇叭牛仔裤,时髦的略显苍白的文青,你不难捕捉到他眼睛里流露的淡淡忧郁和迷茫还有闪烁着的希望之光。
对于那些三十年前南下深圳的人来说,他们面临的不仅是地理上的迁移,更是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巨大转变,这种转变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决心,他们要面对的是全新的生活环境和未知的挑战。岭南满墙流泪的回南天、雷雨闷热相加的龙舟水、名目繁多的台风、蒸烤灼人的漫长夏季贯穿了每年三分之二的时光,刚跻身深圳的赵命可一边适应着令人煎熬的气候一边挥汗如雨地在住所的凉席上爬格子,书写着他的故事。那是无数梦想在深圳发酵的岁月,那是百万淘金者南下的岁月,赵命可有许多其他的选择,可他依旧孤注一掷地守着他的一方文学乐土,白天上班爬犁他人的文字,晚上让笔下的人物有血有肉。
赵命可中学时期就开始发表作品,高中毕业上了西北大学作家班,据说,他是当时作家班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从他三十多年的求学、工作和创作经历来看,没有什么可以让他放弃从青少年时期就执着的文学梦想。进入各种新媒体爆发的时代之后,沿海前沿城市传统媒体大幅萎缩,在深圳全身心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创作已经成为一种奢望,在南方栖息二十余年后他毫无留恋地转身回了西安,返回北方继续他的文学创作,此时他已不再是那个翩翩文青,短短的寸头,发福的脸庞,指间不落的香烟,穿过镜片的犀利的目光,此时的他在心灵上已经飞越了无数山峰,我想他已经窥探到了少年时他渴望飞到的天尽头,或许他有些失望,但又怎样,他自我构建的文学世界初具雏形,他还可以折回继续飞到另一个天尽头去。
【二】
多个切面,表现时代变迁中的人生百态
赵命可的创作跨越了三十余年,他的作品受时代影响,是时代的产物,每一篇都留下它所处的那个时代的风格和印迹。著名作家叶兆言曾说,“文学与一座城市,与一个乡村,与你生长的那片土地,它们之间的关系其实差不多。作家写作,从事文学活动,脚下必须要有一块坚实的土地。”赵命可脚下坚实的土地在北方就是他的故乡,在南方则是深圳。
《到天尽头去》与其姊妹篇《我欲乘风归去》讲述北方乡镇的故事,写“苹果园”的扩张、苹果贩卖给香泉镇带来的暴富与灾年的变故,写十二岁的少年马文视角下成人的不可理解的世界、和父母不解的矛盾,厌倦周遭的一切找不到出路的他一心想离开南庄、香泉镇到天尽头去……赵命可笔下的乡土人物性格是多维的,既有勤劳淳朴积极投身市场经济的一面,又有执拗落后投机取巧的一面,既有乡里乡邻间温情脉脉的一面、又有因维护私利尔虞我诈的一面,反映了作者对转型时代中国农民的命运、情感和文化心理的深刻思考。《李飞狗的爱与凄楚》则描写了城市化进程中乡村人物的生存困境,农民李飞狗退伍后变为市民,没有一技之长的他只能在夹缝中无望地勉强活着,“过去的生活是再也回不去了,但新的生活一时半会儿也不接纳他,这使他倍感孤独……李飞狗在一个面馆里坐了下来,面条还是麦子做的,只是再也吃不出一个播种者的喜悦。”
赵命可在深圳工作生活的二十几年正值深圳飞速发展的时期,这为他的“深圳故事”的讲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深圳当代的“打工文学”“新城市文学”“青春文学”“科幻文学”等在国内颇受瞩目,赵命可的创作可以归类于“新城市文学”,表现为作家立身于新兴城市,关注当下、关注现实生活,与新时代的文化思潮密切呼应。
小说是一种直面时代、社会、人性的文体,小说家把其在社会生活中敏锐的观察、丰富的体验诉诸创作,塑造了一系列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在赵命可笔下,可以看到无法和父亲和解逃到深圳当保安的谷文庆(《谷文庆简史》)、离职和老婆开饭馆的传统媒体人马林旭(《都是因为我们穷》)、为了谋一职四处奔波的刘茂林(《与女人对弈》)、大半辈子为领导老朱顶雷的警察张立勇(《兔儿鼻子》)、不时给北方的女友祁阳写信的深漂男(《两地书》),通过这些人物的故事展现社会的多个切面,表现了生活在不同轨道上的人们,在世俗化生活中的沉沦、救赎和自慰。
在赵命可的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现代社会的成长和进步,同时也感受到身处其中人的彷徨、痛苦、欢愉与忧伤,这些都凸显了作者写作的“底层立场”。他写人到中年传统媒体人的困境,“一连几个晚上,马林旭都喝得醉醺醺的,和他一起喝酒的都是过去的同事。他们不是在以前的裁员中被裁掉的没有靠山的人,就是和他一样看不到出路,灰溜溜地逃跑的人。也有几个依然留在单位苦熬的,他们不是有个一官半职,就是对未来已经不抱希望,他们和那些离开的人一样,神情沮丧,双目无神,行业的凋敝一天比一天彻底,他们人到中年,从事的又是这样一个让人虚无到没有力气的工作。他们是一群传统媒体人。(《都是因为我们穷》)”。他写生活于深圳这个一线都市的异乡人的努力拼搏,他们的孤独感、漂泊感,无法在新城市立足、获得爱情又不甘返回故乡的矛盾交织。“刘茂林说:‘我们会有明天吗?’如花停顿了一下,说:‘你说呢?’‘希望你下次来时,我能在深圳有一套自己的房。’如花这次倒很干脆,说:‘那我就为这套房子也会嫁给你的。’刘茂林有些苦涩地说:‘看来,这才是你我之间的病根啊!’如花说:‘明白就好,你要早点明白,我们还用在这里斗嘴吗?你说你在深圳这些年,你都做了些什么呢……’两人不再说话,一心一意下棋。(《与女人对弈》)”他写在他人羡慕的目光下南下寻梦,和天南地北在底层生活中挣扎的人群滚爬在一起的深漂男,“你把我视为梦想,试图在我身上做一个走南闯北、征服世界的美梦,我已经在路上,验证着你的梦想,你也该知足了。(《两地书》)”这种根植于现实生活、打上时代烙印的作品,是社会历史变迁的一种真实再现。
【三】
又迎创作高潮,他将永远为自己的内心写作
赵命可回到了西安文化圈,文化生活异常活跃,有许多惺惺相惜的文友,他与他们聊文学,聊人生,心境开阔了许多,西安的气候四季分明,再也不需大半年里熬着溽热焦躁地写小说了,舒适的气候,融洽的文学氛围使他迎来了又一个创作高潮。
赵命可近年小说更注重描写多重矛盾的交织,这使角色更为立体,故事情节更有张力,故事层次更丰富。2020年发表在《延河》上的《都是因为我们穷》中传统媒体人马林旭生活中处处存在矛盾,自我的文学理想与生存现实的矛盾、处处仰仗妻子和妻子家人与孤傲的内心矛盾、人到中年寻求新鲜的感情与固守家庭的矛盾、同事之间职位金钱的矛盾……这些多重矛盾冲突往往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推动,共同构成了故事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2023年发表于《四川文学》的中篇小说《兔儿鼻子》以棺材入题非常巧妙,小说结构紧凑,激烈对话推动故事发展,故事的画面感极强,有强烈的在场感。“温亚婷进来时,张立勇正躺在藤椅上晒太阳。他惊愕地看着温亚婷袅袅娜娜地走进院子,绕着他和晒在院子里的棺材、棺盖走了两个来回。‘螺蛳壳里做道场,兔儿鼻子,你这是作的什么妖啊?’温亚婷放下背包,坐下来喘口气,她踢了一脚还在发呆的张立勇,说:‘不欢迎我来吗?给我倒杯水啊,我快渴死了。’……温亚婷拍拍张立勇的肩膀,‘兔儿鼻子,你给我说老实话,刘丽丽怀孕这事,你是不是替我家老朱顶了下来?我知道你总是装傻,其实鬼精鬼精的……这么多年了,这个结我一直解不开。要是一辈子你就说一句实话,就这一句吧。我这次来,就是想听你说句实话……张立勇站起来,靠着他的棺材,‘你这个人啊,组织上不是早有结论了吗?我也因此脱了警服,婚也离了,也提前病退了,你还提它干啥?’……张立勇借故上厕所离开了院子,他站在房后的阴凉处,周身的血都往头部涌,他靠着墙喘息了一会儿,渐渐平息下来。这件事是他心口的刺,不拔出来痛,拔出来更痛。既然痛,那就痛他一个人,他要把它带进棺材去。”寥寥数语,就把温亚婷心直口快、步步紧逼、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性格体现出来,张立勇只有招架躲避之功还嘴之力都没有。作者的描写毫不拖泥带水,干练又不失细腻,激起读者一连串疑问与好奇。后面的情节一环跟着一环,环环相扣,让读者被小说深深地黏住,大有不一口气读完不快之感。
赵命可的小说中的人物往往逃不过时代的宿命,他生动形象地展示这些人物面对现实的无奈、无力、挣扎、妥协,但他从不用沉重的语言描写人物的最终命运,他的小说结尾往往留白,读者可以为这些人物设想多条命运走向,丰富了作品的想象空间。
赵命可说:“我喜欢今天的文学环境,文学回到了真实,不再是高不可攀,也不再万能,作家也不再充当新闻角色,很多人放弃了,但那几个我喜欢的真正的作家依然以笔为旗,一天也没有停止过战斗。我将永远为我的内心写作,难以克服的是和现实的紧张关系,这种反人生的敌对状态常常将我逼上绝境。我想不是我经历了太多的事情,而恰好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慢慢平息。”
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修行,这个时代几十年如一日把文学当作生命,一心一意把文字当作安身立命之本的人是凤毛麟角的,赵命可是我碰到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之一,他遵循自己的内心,遵循从中学时期就为自己的未来设计的梦幻之路。近年赵命可的创作进入了成熟和收获的时期,我想他还有许多精彩的故事正在构思中,期待他的作品不断推陈出新。
在赵命可的微信朋友圈,他时常上传当天编辑排版好的文学版面让文友饮“头啖汤”,在尺寸之间全国各地的知名作家、评论家或文坛新秀的作品被安排得赏心悦目,在一些人看起来或许这是稀松平常的,但作为编辑却感受到他对所耕耘的这方田地的呵护和热爱。在近年纸媒因受新媒体冲击停刊或缩减版面的大环境下,赵命可守护的《文化艺术报》文学版面就像“白月光”一样照亮着全国文学爱好者。
今年六月的一天,一本封面印有几十只展翅翱翔于天际飞鸟的小说集飞到了我的书桌上,这是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刚刚出版发行的赵命可的中短篇小说集《到天尽头去》,第一时间我想到了泰戈尔的《飞鸟集》,泰戈尔在《飞鸟集》中把自己比喻成寻找理想境界的“永恒旅客”,像飞鸟一样漂泊寻找,如同封面的飞鸟一般,赵命可是要去追寻怎样的天尽头呢?
【一】
南方北方,他只遵循内心对文学的渴望
赵命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发表作品,三十多年发表中短篇小说一百多万字,作品入选多种选本。中短篇小说集《到天尽头去》收录了其四篇短篇小说《到天尽头去》《来雨》《李飞狗的爱与凄楚》《谷文庆简史》,五篇中篇小说《都是因为我们穷》《我欲乘风归去》《与女人对弈》《兔儿鼻子》《两地书》。这些作品发表于1997年至2023年的国内知名文学刊物《人民文学》《山西文学》《雨花》《文学界》《延河》《上海文学》《天津文学》《四川文学》《福建文学》等,均为他的代表作品。
赵命可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先后在《女友》《家庭》等杂志任编辑。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随着“孔雀东南飞”的热潮移居深圳,从他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照片上你可以看到一个留微卷长发戴金边眼镜,穿着喇叭牛仔裤,时髦的略显苍白的文青,你不难捕捉到他眼睛里流露的淡淡忧郁和迷茫还有闪烁着的希望之光。
对于那些三十年前南下深圳的人来说,他们面临的不仅是地理上的迁移,更是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巨大转变,这种转变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决心,他们要面对的是全新的生活环境和未知的挑战。岭南满墙流泪的回南天、雷雨闷热相加的龙舟水、名目繁多的台风、蒸烤灼人的漫长夏季贯穿了每年三分之二的时光,刚跻身深圳的赵命可一边适应着令人煎熬的气候一边挥汗如雨地在住所的凉席上爬格子,书写着他的故事。那是无数梦想在深圳发酵的岁月,那是百万淘金者南下的岁月,赵命可有许多其他的选择,可他依旧孤注一掷地守着他的一方文学乐土,白天上班爬犁他人的文字,晚上让笔下的人物有血有肉。
赵命可中学时期就开始发表作品,高中毕业上了西北大学作家班,据说,他是当时作家班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从他三十多年的求学、工作和创作经历来看,没有什么可以让他放弃从青少年时期就执着的文学梦想。进入各种新媒体爆发的时代之后,沿海前沿城市传统媒体大幅萎缩,在深圳全身心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创作已经成为一种奢望,在南方栖息二十余年后他毫无留恋地转身回了西安,返回北方继续他的文学创作,此时他已不再是那个翩翩文青,短短的寸头,发福的脸庞,指间不落的香烟,穿过镜片的犀利的目光,此时的他在心灵上已经飞越了无数山峰,我想他已经窥探到了少年时他渴望飞到的天尽头,或许他有些失望,但又怎样,他自我构建的文学世界初具雏形,他还可以折回继续飞到另一个天尽头去。
【二】
多个切面,表现时代变迁中的人生百态
赵命可的创作跨越了三十余年,他的作品受时代影响,是时代的产物,每一篇都留下它所处的那个时代的风格和印迹。著名作家叶兆言曾说,“文学与一座城市,与一个乡村,与你生长的那片土地,它们之间的关系其实差不多。作家写作,从事文学活动,脚下必须要有一块坚实的土地。”赵命可脚下坚实的土地在北方就是他的故乡,在南方则是深圳。
《到天尽头去》与其姊妹篇《我欲乘风归去》讲述北方乡镇的故事,写“苹果园”的扩张、苹果贩卖给香泉镇带来的暴富与灾年的变故,写十二岁的少年马文视角下成人的不可理解的世界、和父母不解的矛盾,厌倦周遭的一切找不到出路的他一心想离开南庄、香泉镇到天尽头去……赵命可笔下的乡土人物性格是多维的,既有勤劳淳朴积极投身市场经济的一面,又有执拗落后投机取巧的一面,既有乡里乡邻间温情脉脉的一面、又有因维护私利尔虞我诈的一面,反映了作者对转型时代中国农民的命运、情感和文化心理的深刻思考。《李飞狗的爱与凄楚》则描写了城市化进程中乡村人物的生存困境,农民李飞狗退伍后变为市民,没有一技之长的他只能在夹缝中无望地勉强活着,“过去的生活是再也回不去了,但新的生活一时半会儿也不接纳他,这使他倍感孤独……李飞狗在一个面馆里坐了下来,面条还是麦子做的,只是再也吃不出一个播种者的喜悦。”
赵命可在深圳工作生活的二十几年正值深圳飞速发展的时期,这为他的“深圳故事”的讲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深圳当代的“打工文学”“新城市文学”“青春文学”“科幻文学”等在国内颇受瞩目,赵命可的创作可以归类于“新城市文学”,表现为作家立身于新兴城市,关注当下、关注现实生活,与新时代的文化思潮密切呼应。
小说是一种直面时代、社会、人性的文体,小说家把其在社会生活中敏锐的观察、丰富的体验诉诸创作,塑造了一系列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在赵命可笔下,可以看到无法和父亲和解逃到深圳当保安的谷文庆(《谷文庆简史》)、离职和老婆开饭馆的传统媒体人马林旭(《都是因为我们穷》)、为了谋一职四处奔波的刘茂林(《与女人对弈》)、大半辈子为领导老朱顶雷的警察张立勇(《兔儿鼻子》)、不时给北方的女友祁阳写信的深漂男(《两地书》),通过这些人物的故事展现社会的多个切面,表现了生活在不同轨道上的人们,在世俗化生活中的沉沦、救赎和自慰。
在赵命可的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现代社会的成长和进步,同时也感受到身处其中人的彷徨、痛苦、欢愉与忧伤,这些都凸显了作者写作的“底层立场”。他写人到中年传统媒体人的困境,“一连几个晚上,马林旭都喝得醉醺醺的,和他一起喝酒的都是过去的同事。他们不是在以前的裁员中被裁掉的没有靠山的人,就是和他一样看不到出路,灰溜溜地逃跑的人。也有几个依然留在单位苦熬的,他们不是有个一官半职,就是对未来已经不抱希望,他们和那些离开的人一样,神情沮丧,双目无神,行业的凋敝一天比一天彻底,他们人到中年,从事的又是这样一个让人虚无到没有力气的工作。他们是一群传统媒体人。(《都是因为我们穷》)”。他写生活于深圳这个一线都市的异乡人的努力拼搏,他们的孤独感、漂泊感,无法在新城市立足、获得爱情又不甘返回故乡的矛盾交织。“刘茂林说:‘我们会有明天吗?’如花停顿了一下,说:‘你说呢?’‘希望你下次来时,我能在深圳有一套自己的房。’如花这次倒很干脆,说:‘那我就为这套房子也会嫁给你的。’刘茂林有些苦涩地说:‘看来,这才是你我之间的病根啊!’如花说:‘明白就好,你要早点明白,我们还用在这里斗嘴吗?你说你在深圳这些年,你都做了些什么呢……’两人不再说话,一心一意下棋。(《与女人对弈》)”他写在他人羡慕的目光下南下寻梦,和天南地北在底层生活中挣扎的人群滚爬在一起的深漂男,“你把我视为梦想,试图在我身上做一个走南闯北、征服世界的美梦,我已经在路上,验证着你的梦想,你也该知足了。(《两地书》)”这种根植于现实生活、打上时代烙印的作品,是社会历史变迁的一种真实再现。
【三】
又迎创作高潮,他将永远为自己的内心写作
赵命可回到了西安文化圈,文化生活异常活跃,有许多惺惺相惜的文友,他与他们聊文学,聊人生,心境开阔了许多,西安的气候四季分明,再也不需大半年里熬着溽热焦躁地写小说了,舒适的气候,融洽的文学氛围使他迎来了又一个创作高潮。
赵命可近年小说更注重描写多重矛盾的交织,这使角色更为立体,故事情节更有张力,故事层次更丰富。2020年发表在《延河》上的《都是因为我们穷》中传统媒体人马林旭生活中处处存在矛盾,自我的文学理想与生存现实的矛盾、处处仰仗妻子和妻子家人与孤傲的内心矛盾、人到中年寻求新鲜的感情与固守家庭的矛盾、同事之间职位金钱的矛盾……这些多重矛盾冲突往往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推动,共同构成了故事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2023年发表于《四川文学》的中篇小说《兔儿鼻子》以棺材入题非常巧妙,小说结构紧凑,激烈对话推动故事发展,故事的画面感极强,有强烈的在场感。“温亚婷进来时,张立勇正躺在藤椅上晒太阳。他惊愕地看着温亚婷袅袅娜娜地走进院子,绕着他和晒在院子里的棺材、棺盖走了两个来回。‘螺蛳壳里做道场,兔儿鼻子,你这是作的什么妖啊?’温亚婷放下背包,坐下来喘口气,她踢了一脚还在发呆的张立勇,说:‘不欢迎我来吗?给我倒杯水啊,我快渴死了。’……温亚婷拍拍张立勇的肩膀,‘兔儿鼻子,你给我说老实话,刘丽丽怀孕这事,你是不是替我家老朱顶了下来?我知道你总是装傻,其实鬼精鬼精的……这么多年了,这个结我一直解不开。要是一辈子你就说一句实话,就这一句吧。我这次来,就是想听你说句实话……张立勇站起来,靠着他的棺材,‘你这个人啊,组织上不是早有结论了吗?我也因此脱了警服,婚也离了,也提前病退了,你还提它干啥?’……张立勇借故上厕所离开了院子,他站在房后的阴凉处,周身的血都往头部涌,他靠着墙喘息了一会儿,渐渐平息下来。这件事是他心口的刺,不拔出来痛,拔出来更痛。既然痛,那就痛他一个人,他要把它带进棺材去。”寥寥数语,就把温亚婷心直口快、步步紧逼、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性格体现出来,张立勇只有招架躲避之功还嘴之力都没有。作者的描写毫不拖泥带水,干练又不失细腻,激起读者一连串疑问与好奇。后面的情节一环跟着一环,环环相扣,让读者被小说深深地黏住,大有不一口气读完不快之感。
赵命可的小说中的人物往往逃不过时代的宿命,他生动形象地展示这些人物面对现实的无奈、无力、挣扎、妥协,但他从不用沉重的语言描写人物的最终命运,他的小说结尾往往留白,读者可以为这些人物设想多条命运走向,丰富了作品的想象空间。
赵命可说:“我喜欢今天的文学环境,文学回到了真实,不再是高不可攀,也不再万能,作家也不再充当新闻角色,很多人放弃了,但那几个我喜欢的真正的作家依然以笔为旗,一天也没有停止过战斗。我将永远为我的内心写作,难以克服的是和现实的紧张关系,这种反人生的敌对状态常常将我逼上绝境。我想不是我经历了太多的事情,而恰好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慢慢平息。”
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修行,这个时代几十年如一日把文学当作生命,一心一意把文字当作安身立命之本的人是凤毛麟角的,赵命可是我碰到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之一,他遵循自己的内心,遵循从中学时期就为自己的未来设计的梦幻之路。近年赵命可的创作进入了成熟和收获的时期,我想他还有许多精彩的故事正在构思中,期待他的作品不断推陈出新。
发布日期:202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