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十一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胜利闭幕
文章字数:1,872

本报讯(记者 吕新涛)10月29日,为期5天的第三十一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以下简称“农高会”)胜利闭幕。
本届农高会紧扣“新质生产力·农业新未来”主题,精心组织开展展览展示、会议活动、洽谈交易、新品发布四大板块活动。共吸引国内外政府机构、科研单位、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及市民群众158万人次线下参观,838万人次线上观展。国内外120家新闻媒体、500余名记者参会报道农高会,全球近千家媒体关注报道农高会,全网各平台累计发布信息3.6万条,全网总阅读量6亿人次,其中海外总阅读量突破2亿人次。
聚焦“新质生产力·农业新未来”主题,全面展现了科技赋能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动图景。展会通过线下线上融合、馆内馆外结合、国内国外联动的展览模式,全景式展示了国内外1800多家企业的9000多项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室内展面积12万平米,设置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展)、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展等8个展馆(区),集中举办了上合组织国家农业展,国际种业、智慧农业装备等40多个专题展览,田间展设置7个综合展示点和13个参观点,涵盖了“粮食安全、旱区节水、耕地保护、乡村振兴”等多个主题和内容,集中展示了“五良”集成技术、数字农业等高精尖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引领示范作用。云上展依托云上农高会平台,利用AI、VR等技术手段,实现农高会展览展示、会议活动等全面线上数字化呈现。海外展举办陕西特色农产品展、农业技术及农机装备展、第二届中亚陕西苹果节等相关展览展销活动,积极推动陕西优质农产品走出国门、远销中亚国家。
凸显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丰富拓展了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精心策划举办了多项国际交流活动。成功举办2024年上海合作组织现代农业发展圆桌会议,发布《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农业合作行动计划(2025-2027)》,进一步释放了国际农业科技交流、治理经验分享、经贸产能合作的平台效能,成为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首次实现26个上合组织国家全部参展参会,举办6场次产业交流、政策推介等活动和系列上合文化交流展示活动。14个国家的87名专家在第十八届杨凌国际农业科技论坛上,交流研讨全球气候变化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举办中国—荷兰现代果业产业技术交流合作对接会、中国—巴基斯坦农业企业专场推介会、上合生活馆跨境商品体验中心揭牌仪式等国际交流活动。
更加注重务实高效,有力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和产业化。借助农高会平台,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举办了支持杨凌示范区高质量发展专场活动,签订了《陕西省政府与农发行金融支持杨凌高质量发展备忘录》《杨凌示范区管委会与农业发展银行陕西省分行合作协议》,“农发智贷”金融产品正式启动上线。2024农业科技创投对接路演活动中,杨凌农业节水技术创新中心、杨凌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中心在会上正式揭牌,并签订多项战略合作及成果转化融资协议。组织举办2024“一带一路”有机农业产业发展对接活动、中国杨凌农高会全球推介大会暨集中签约活动、2024未来农业产业发展、2024功能农业与食品产业发展、杨凌国际农业机器人产业、奶羊产业发展等14场产业类投资促进活动,大会签订合同项目198个,合同签约额230亿元,参展企业会期产品现场交易额超过1亿元。
彰显农业科技成果“高新”特色,权威性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开幕式上发布了100项全国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和1000项全国优秀农业科技成果,并首次筛选出10项具有“走出去”潜力的科技成果。中国气象局发布中俄英三语“丝路·知天”气象早期预警和农业生态气象服务平台,中国气象局秦岭和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正式揭牌运行。首次举办“四新”成果发布活动,共有20多个省份的耐密抗逆高产机收玉米品种“陕单660”、优质强筋小麦品种“西农161”112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首发首秀。发布了《2024中国旱区农业技术发展报告》《2024中国农业产业投资报告》。从462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中,评选出“后稷特别奖”40项、“后稷奖”120项。
积极探索市场化办会路径,为全国农业展会市场化转型提供了杨凌模式。展会以市场化思维、理念和方式筹办,主承办单位由党政机关调整为国家级协会和企业。展会顺应市场所需,促进成果落地,企业展会主角地位更加凸显。首次在会期举办系列农耕文化展示、非遗文化展演等活动,为参展参会带来全新的体验感。政府部门充分发挥协调指导和服务保障作用,公安民警、交警、消防、市场监管及各职能部门和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农高会、奉献农高会,为展会安全、有序、高效举办提供了重要保障。
本届农高会举办成果丰硕,展览展示规模、参展参会国家、参会观摩人数、展会市场化收入、媒体宣传报道均创近5年新高,实现了“精简、务实、高效”的办会目标。
发布日期:202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