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旬邑:“非遗+”的N种打开方式
积极探索“指尖文化”向“指尖经济”转化新路径
文章字数:1,233
在旬邑秦绣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乔凤娥正在介绍秦绣(资料照片)。 琚鹏飞 摄

  “没想到这个小县城竟然有这么多的非遗!”近日,来旬邑县参观学习的上海大学学生解美感叹。
  近年来,旬邑县创新推出“非遗+文旅”“非遗+创业”“非遗+培训”“非遗+研学”“非遗+农业”等多种模式,持续丰富乡村经济业态,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非遗+文旅” 打造融合新模式
  日前,在旬邑县太村镇富村孙会娥剪纸非遗工坊,旬邑彩贴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孙会娥正与几名村民一起进行彩贴剪纸非遗表演。不一会儿,一张寓意美好的《幸福永久》窗花就呈现在游客眼前。
  “今年,我在电视上了解到旬邑彩贴剪纸,亲眼看到后更觉震撼。”来自宁夏大学的学生剡泽霖目不转睛地盯着孙会娥灵巧的双手,赞叹着她精湛的剪纸技艺。
  “目前,我们高标准建设库淑兰彩贴剪纸展览馆等文旅项目,打造富村剪纸、吕家村唢呐、西牛村石刻等特色文化村,丰富了旅游业态,实现了县域效益增收。”旬邑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乔英说,今年上半年,旬邑县接待游客152.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95亿元。
  “非遗+创业” 助力农民增收
  “这件秦绣手工艺品是海外订单产品,国外客户提供了设计稿,我们按要求进行秦绣加工。”旬邑秦绣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乔凤娥指着《鹿羊福寿图》介绍,该客户下了7幅产品的订单,可使合作社增收3万元。
  为带动家乡群众富起来,2015年,乔凤娥返乡创业,在湫坡头镇埝桥子村成立旬邑秦绣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作为非遗传承人的她积极开展各类免费培训,致力于将秦绣技艺传授给更多的村民,尤其是那些渴望改善生活的妇女。
  为了让村民真正受益,乔凤娥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群众增收,去年她的合作社净收益14万余元,带动周边50余名群众就业,人均增收2000余元。
  此外,村民平日里自行创作的秦绣手工艺品,合作社也积极代售,让村民的一针一线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入。
  “近年来,我们依托县级公共实训基地、非遗传习网络,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学习非遗技艺,积极探索‘指尖文化’向‘指尖经济’转化新路径。”旬邑县文化馆馆长第五亚东说。
  “非遗+培训” 培养传承人
  “在旬邑,不论婚丧嫁娶还是庆典活动,都离不开唢呐。”第五亚东告诉记者,旬邑唢呐迄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以高亢嘹亮、气势磅礴的特点扎根旬邑民间,久传不衰。
  “我们利用节假日及周末开设唢呐培训班,课程既有理论教学,也有实践指导。”旬邑县非遗唢呐传承教育基地负责人吕海东说,因对家乡和旬邑唢呐的热爱,西安音乐学院研究生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创办了旬邑县非遗唢呐传承教育基地,致力于让旬邑唢呐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今年,旬邑县非遗唢呐传承教育基地招收了60名新生,吕海东自豪地说,这不仅是对他付出的认可,还是旬邑唢呐薪火相传的写照。据了解,基地成立以来,吕海东已培训学员上千人。
  “这几年,我们推行‘普及培训+拜师学艺+学校教育+社会培育’的传承培养发展模式,平均每年有3000余人次接受非遗技艺培训。”第五亚东说,目前,全县已培养发展非遗传承人、非遗传承志愿者1.1万余人。 琚鹏飞 黄佳楠
  
发布日期:202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