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多措并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文章字数:929
本报讯(记者 候思宇)10月28日,记者从陕西省生态环境厅新闻发布会获悉,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安全稳定,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环境向好的风向标,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直接反映。近年来,陕西不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省生态环境厅修订并严格落实《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陕西省湿地保护条例》《陕西省渭河保护条例》《陕西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等多项法规,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全面启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相关部门通过开展专项行动,对影响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破坏生态环境的各类违法违规问题进行严肃查处。
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初步构建。通过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等措施,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网络,呈现四区(秦岭、六盘山-子午岭、大巴山、岷山-横断山北段四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两园(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片区和秦岭国家植物园)、多点(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及生态保护红线中具有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的区域等)的空间格局。生态保护修复扎实推进,黄土高原由黄转绿,绿水青山成为主色调。
生物安全管理逐步强化。近年来,全省开展农田、森林、草原、湿地等区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持续加强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防治,深入实施松材线虫病五年攻坚行动和秦岭青松抢救工程,松材线虫病疫区、疫点、疫情小班、发生面积、病死树数量连续两年保持整体下降。
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体系初步建立。依托环境DNA生物监测实验室,成功完成了基于123个省控断面的环境DNA鱼类多样性调查试点工作,基本掌握全省鱼类生物多样性本底状况。在黄土高原子午岭和秦岭皇冠山建立森林固定大样地,并纳入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用于开展森林植被和生物多样性的长期监测。多年连续监测显示,秦岭重点旗舰物种得到有效监测保护,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持续扩大。
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研究工作有序开展。建立各类野外研究监测基地,开展动植物资源专项调查,建立古树名木信息管理平台,持续开展长势濒危衰弱古树名木抢救复壮工作,搭载天宫二号进行太空育种,拓展重点古树遗传基因保存延续新模式,为扎实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环境向好的风向标,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直接反映。近年来,陕西不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省生态环境厅修订并严格落实《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陕西省湿地保护条例》《陕西省渭河保护条例》《陕西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等多项法规,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全面启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相关部门通过开展专项行动,对影响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破坏生态环境的各类违法违规问题进行严肃查处。
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初步构建。通过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等措施,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网络,呈现四区(秦岭、六盘山-子午岭、大巴山、岷山-横断山北段四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两园(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片区和秦岭国家植物园)、多点(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及生态保护红线中具有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的区域等)的空间格局。生态保护修复扎实推进,黄土高原由黄转绿,绿水青山成为主色调。
生物安全管理逐步强化。近年来,全省开展农田、森林、草原、湿地等区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持续加强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防治,深入实施松材线虫病五年攻坚行动和秦岭青松抢救工程,松材线虫病疫区、疫点、疫情小班、发生面积、病死树数量连续两年保持整体下降。
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体系初步建立。依托环境DNA生物监测实验室,成功完成了基于123个省控断面的环境DNA鱼类多样性调查试点工作,基本掌握全省鱼类生物多样性本底状况。在黄土高原子午岭和秦岭皇冠山建立森林固定大样地,并纳入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用于开展森林植被和生物多样性的长期监测。多年连续监测显示,秦岭重点旗舰物种得到有效监测保护,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持续扩大。
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研究工作有序开展。建立各类野外研究监测基地,开展动植物资源专项调查,建立古树名木信息管理平台,持续开展长势濒危衰弱古树名木抢救复壮工作,搭载天宫二号进行太空育种,拓展重点古树遗传基因保存延续新模式,为扎实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发布日期:202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