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勉县:帮教结合 让矫正对象重拾希望
文章字数:1,635
秋收时节,在勉县新街子镇立集社区集中安置区,9名矫正对象正自觉地帮助3户缺劳户翻地,在初秋的阳光下挥汗如雨。这是该县通过开展丰富多彩活动,帮助社区矫正人员认识自身潜能、重拾生活信心,改进自身形象、能顺利融入社会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勉县高度重视社区矫正工作,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教育、感化和帮扶相结合,开展心理矫正、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用真情帮扶助力社区矫正对象回归,不断提升社区矫正工作质效。
让矫正对象心灵得到洗涤
近日,勉县司法局与检察院、看守所联合共建的社区矫正警示教育基地在勉县看守所挂牌成立,这是该县常态化、制度化警示教育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为进一步增强社区矫正对象的身份意识、法律观念,打通惩罚与教育、管理与矫正、回归与帮扶等环节,该县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定期组织矫正对象到县看守所参观,实地感受高墙内外的不同生活环境,促使矫正对象珍惜监外服刑机会,自觉接受监管。
“参观了看守所内的环境,非常震撼,因为自己法律意识淡薄,犯了罪被判缓刑,没有羁押经历,很庆幸还有改过自新机会,今后我一定要服从监管教育、遵守法律法规,做守法公民。”参观了监内的居住、学习、生活情况,矫正对象郭某百感交集。
该县还依托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杨育才纪念馆、红四方面军陕南战役纪念馆红色教育资源优势,建立社区矫正红色教育基地。在特殊时间节点,组织矫正对象前往教育基地,开展“红色洗礼·矫心正行”主题教育活动,引导他们从心改变,洗涤灵魂,提高遵守法律法规、社会公德的意识。
让矫正对象重拾生活信心
一直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孩子,毕业后也在西安找到了很好的工作,可偏偏一次意外的交通肇事,让侯某的人生跌入谷底。“有期徒刑一年两个月,缓刑一年六个月!”拿到判决书的那一刻,侯某觉得自己这辈子都完了。
“这可咋办呀,孩子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不出门、也不吃饭,我都怕他出事儿。”侯某母亲跟镇司法所工作人员焦急地哭诉。
“工作没了可以再找,现在咱们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在家静下来学习,或者考个证,说不定还能找个更好的工作……”那些日子,新街子镇司法所长赵超每天到侯某家去一趟,耐心劝导。在司法所工作人员的悉心帮助下,侯某逐渐打开了心结,社区矫正的一年多的时间里,相继考取了工程造价师和二级建造师并顺利找到了新工作。
为增强矫正效果,勉县十分重视矫正人员心理危机干预,全面推行心理健康测评、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相衔接的心理矫治模式,司法工作人员通过走访面谈等形式,及时跟进、掌握每一位矫正对象的心理状态,对其产生的不良情绪进行干预疏导,帮助其树立生活信心。同时,县司法局与民盟勉县总支部建立了全省首家社区矫正“黄丝带”帮教基地,整合资源优势,在心理辅导、法律援助、普法教育等方面开展针对性、多样化帮扶教育,让矫正对象对重建美好生活充满信心。
让矫正对象顺利融入社会
“当时就是吃了没学习的亏,现在经过培训拿到证书,工作也好找了,在县城一个月都能挣四千多。”回想起犯罪经历,家住武侯镇的刘某直到现在都觉得有点“冤”。两年前,刘某在一家工地当焊工,由于不熟悉安全操作规程,导致厂房失火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刘某因失火罪被判有期徒刑两年缓刑三年。
社区矫正期间,刘某参加了该县组织的免费的焊工培训,考取了技能证书,并顺利就业。
为了让矫正对象顺利融入社会,该县司法行政、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多部门联动,探索建立社区服刑人员的就业安置生活保障制度,与县内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合作共建社区矫正技能培训基地,组织有意愿的社区矫正对象参加电工、焊工、电商直播等实用技能培训,并推荐就业,为老弱病残、无生活来源的社区服刑人员提供相应困难救助,有效预防了因生存问题引发的重新违法犯罪。
为充分激发矫正对象的社会责任感,引导矫正对象自我提升,该县在集中安置点、村民活动广场与村(社区)共建社区矫正公益活动基地18个,每月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公益劳动,有效地激发了社区矫正对象自我矫正的积极性,为社区矫正人员顺利回归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 通讯员 邹长珍
近年来,勉县高度重视社区矫正工作,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教育、感化和帮扶相结合,开展心理矫正、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用真情帮扶助力社区矫正对象回归,不断提升社区矫正工作质效。
让矫正对象心灵得到洗涤
近日,勉县司法局与检察院、看守所联合共建的社区矫正警示教育基地在勉县看守所挂牌成立,这是该县常态化、制度化警示教育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为进一步增强社区矫正对象的身份意识、法律观念,打通惩罚与教育、管理与矫正、回归与帮扶等环节,该县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定期组织矫正对象到县看守所参观,实地感受高墙内外的不同生活环境,促使矫正对象珍惜监外服刑机会,自觉接受监管。
“参观了看守所内的环境,非常震撼,因为自己法律意识淡薄,犯了罪被判缓刑,没有羁押经历,很庆幸还有改过自新机会,今后我一定要服从监管教育、遵守法律法规,做守法公民。”参观了监内的居住、学习、生活情况,矫正对象郭某百感交集。
该县还依托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杨育才纪念馆、红四方面军陕南战役纪念馆红色教育资源优势,建立社区矫正红色教育基地。在特殊时间节点,组织矫正对象前往教育基地,开展“红色洗礼·矫心正行”主题教育活动,引导他们从心改变,洗涤灵魂,提高遵守法律法规、社会公德的意识。
让矫正对象重拾生活信心
一直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孩子,毕业后也在西安找到了很好的工作,可偏偏一次意外的交通肇事,让侯某的人生跌入谷底。“有期徒刑一年两个月,缓刑一年六个月!”拿到判决书的那一刻,侯某觉得自己这辈子都完了。
“这可咋办呀,孩子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不出门、也不吃饭,我都怕他出事儿。”侯某母亲跟镇司法所工作人员焦急地哭诉。
“工作没了可以再找,现在咱们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在家静下来学习,或者考个证,说不定还能找个更好的工作……”那些日子,新街子镇司法所长赵超每天到侯某家去一趟,耐心劝导。在司法所工作人员的悉心帮助下,侯某逐渐打开了心结,社区矫正的一年多的时间里,相继考取了工程造价师和二级建造师并顺利找到了新工作。
为增强矫正效果,勉县十分重视矫正人员心理危机干预,全面推行心理健康测评、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相衔接的心理矫治模式,司法工作人员通过走访面谈等形式,及时跟进、掌握每一位矫正对象的心理状态,对其产生的不良情绪进行干预疏导,帮助其树立生活信心。同时,县司法局与民盟勉县总支部建立了全省首家社区矫正“黄丝带”帮教基地,整合资源优势,在心理辅导、法律援助、普法教育等方面开展针对性、多样化帮扶教育,让矫正对象对重建美好生活充满信心。
让矫正对象顺利融入社会
“当时就是吃了没学习的亏,现在经过培训拿到证书,工作也好找了,在县城一个月都能挣四千多。”回想起犯罪经历,家住武侯镇的刘某直到现在都觉得有点“冤”。两年前,刘某在一家工地当焊工,由于不熟悉安全操作规程,导致厂房失火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刘某因失火罪被判有期徒刑两年缓刑三年。
社区矫正期间,刘某参加了该县组织的免费的焊工培训,考取了技能证书,并顺利就业。
为了让矫正对象顺利融入社会,该县司法行政、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多部门联动,探索建立社区服刑人员的就业安置生活保障制度,与县内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合作共建社区矫正技能培训基地,组织有意愿的社区矫正对象参加电工、焊工、电商直播等实用技能培训,并推荐就业,为老弱病残、无生活来源的社区服刑人员提供相应困难救助,有效预防了因生存问题引发的重新违法犯罪。
为充分激发矫正对象的社会责任感,引导矫正对象自我提升,该县在集中安置点、村民活动广场与村(社区)共建社区矫正公益活动基地18个,每月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公益劳动,有效地激发了社区矫正对象自我矫正的积极性,为社区矫正人员顺利回归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 通讯员 邹长珍
发布日期:2024-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