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荆镇:稻优鱼肥好“丰”景
文章字数:759
近日,记者走进安康汉滨区紫荆镇荆河村,映入眼帘的是稻浪滚滚、荷叶茫茫,连绵的稻田与青山绿水连成一片,既和谐又壮观。
在稻田里,安康荆河农艺种植农民专业社负责人陈德荣正忙着收割有机稻谷。“我们采用油稻蜜渔综合种养,不仅提高了大米和菜籽油的品质,还增加了鱼和蜂蜜的收入,比稻油轮作要划算得多。”陈德荣告诉记者,基地生产的大米已通过绿色产品认证及有机认证,供不应求,稻谷及稻花鱼也都通过了有机认证。
“紫荆镇是汉滨区北山粮仓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全镇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66万亩,实现粮食总产量4467吨,大力开展耕地流出整改工作,累计整改基本农田191.68亩,一般耕地264.09亩,工作进度持续排在全区前列。”紫荆镇镇长陈炳朝介绍说。
据了解,汉滨区紫荆镇是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的成立地,距离安康市区78公里,镇域面积210平方公里。紫荆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立镇、产业兴镇、基础强镇、红色旺镇”的发展路径,着力打造“教育基地、红色紫荆”最亮名片,用红色文化“软实力”催生富有紫荆地域特色的新质生产力,乡村振兴呈现和谐宜居宜业新画卷。
近年来,紫荆镇坚持走文旅农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红色文旅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2023年持续完善了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陈列馆布展、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广场修缮,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2A级红色旅游景区创建获得验收公示,国家长征公园项目已通过陕西省发改委评审列入十四五项目库,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旧址获延安精神红色研学基地命名,并先后被安康市和汉滨区各级指定为第二批主题教育现场教学点,全年累计接待各级各部门和各地游客参观学习300余场次,参观人数达1.5万人次。
“紫荆镇将持续擦亮‘教育基地、特色产业、文旅融合、生态紫荆’多张名片,以生态农业产业和革命老区红色资源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力争把红色革命老区打造得更加绚丽多彩。”紫荆镇党委书记洪江表示。 吴琛琛
在稻田里,安康荆河农艺种植农民专业社负责人陈德荣正忙着收割有机稻谷。“我们采用油稻蜜渔综合种养,不仅提高了大米和菜籽油的品质,还增加了鱼和蜂蜜的收入,比稻油轮作要划算得多。”陈德荣告诉记者,基地生产的大米已通过绿色产品认证及有机认证,供不应求,稻谷及稻花鱼也都通过了有机认证。
“紫荆镇是汉滨区北山粮仓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全镇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66万亩,实现粮食总产量4467吨,大力开展耕地流出整改工作,累计整改基本农田191.68亩,一般耕地264.09亩,工作进度持续排在全区前列。”紫荆镇镇长陈炳朝介绍说。
据了解,汉滨区紫荆镇是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的成立地,距离安康市区78公里,镇域面积210平方公里。紫荆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立镇、产业兴镇、基础强镇、红色旺镇”的发展路径,着力打造“教育基地、红色紫荆”最亮名片,用红色文化“软实力”催生富有紫荆地域特色的新质生产力,乡村振兴呈现和谐宜居宜业新画卷。
近年来,紫荆镇坚持走文旅农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红色文旅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2023年持续完善了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陈列馆布展、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广场修缮,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2A级红色旅游景区创建获得验收公示,国家长征公园项目已通过陕西省发改委评审列入十四五项目库,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旧址获延安精神红色研学基地命名,并先后被安康市和汉滨区各级指定为第二批主题教育现场教学点,全年累计接待各级各部门和各地游客参观学习300余场次,参观人数达1.5万人次。
“紫荆镇将持续擦亮‘教育基地、特色产业、文旅融合、生态紫荆’多张名片,以生态农业产业和革命老区红色资源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力争把红色革命老区打造得更加绚丽多彩。”紫荆镇党委书记洪江表示。 吴琛琛
发布日期:2024-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