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父亲·酒
■常笑
文章字数:1,397

  父亲去世快三十年了,最近时不时地梦见他。父亲的生日恰逢中秋节,他在世时,每年的这天,我们都回老家,既是团圆,也为父亲过生日。回去时,我总会带两瓶酒,因为父母亲都喜欢小酌一杯。也可能是这个原因,我们兄弟俩也与酒结下不解之缘。
  在我小时候,还处于温饱阶段,时常会饿肚子。在关中地区很少见男人下厨房,可我父亲偏喜好做饭,尤其是逢年过节时,他便会大显身手,我们兄弟俩跟在其身后,打个下手,算是帮厨。父亲的手艺与勤俭持家,总会让我们兄弟填胞肚子,时不时还能开个荤。父亲好朋友来,那时很少去外边下馆子吃个饭,往往自己采购点原料,在家里炒几个菜,再拌几个下酒的凉菜,围坐一桌,开一瓶酒畅饮,有时高兴了还划几拳助兴。我们这些孩子当然不能坐上席,还要端盘子上菜,成了家宴的服务员。每当家里有这事,我们除跑腿服务外,其实最盼的是,让席面上的菜盘子里多剩点菜,剩的多了,我们就能解个馋。等客人走了,父亲就把剩下的半瓶酒,不管多少,拧起盖子,放在柜子里。等大人们不在家时,我兄弟俩就偷偷地把那半瓶酒拿出来,起初眯一小口,那辛辣味直穿胃肠。后来偷喝的次数多了,酒量也就大了,便觉得酒的刺激挺好玩的。有一次,父亲回来,喊我们把剩下的酒拿出来喝点,没想早被我兄弟俩偷喝完了,父亲看到空瓶子,自言自语道,这酒挥发完了?我们也不敢吱声。在父亲面前,我从来不抽烟不喝酒,直到参加了工作,回家后,一家人吃饭,父亲主动让再拿个杯子,倒上酒,“陪爸喝两口”。也许父亲觉得我成大人了,可以喝点酒,从那时起,喝酒也慢慢有了豪横。这大概就是人常说的,孩子的成长,其性格塑造、话语体系、生活习惯都与原生态家庭有关,深刻受其影响吧。岁月漫漫,父亲的酒量越来越少了,我才慢慢地感觉到,父亲老了。
  父亲是离休干部,建国初期在地方做行政工作,曾参加过全国的社会主义农村建没先进表彰大会,1959年元月的《蒲城日报》也做过报道,蒲城县党史志也有记载。后受挫折,但其工作业绩与工作方法一直被大家所称颂。我们也是从别人的传说与史料之中得知一点。在父亲的眼里,似乎没有什么困难,啥难事,在他面前,总会有办法解决。父亲的朋友多,或许与这有关,要么跟他干事,能干成。要么在他这聊天讨教,总有法子可寻。可这些,父亲很少对我们谈起,偶尔因喝点酒,高兴了也说点工作中过去的事,尤其是说到赴京参会领奖时,他还是满脸的自豪感。也许他觉得,孩子的路应该由孩子自己走吧,对我们的教育也就放得开点,但在关键节点,他都会提出要求,避免我们走错路,做错事。点点滴滴,犹如昨日,上大学时他鼓励我申请入党。毕业时,他告诫我服从学校分配。工作后,他要求我好好干事。当我受到挫折时,他总是说,怕什么,只要做的对就硬气些。当我有点成绩时,他却敲打,别高兴的太早,看以后咋样。当我有些事不知该怎么做时,他说,学别人怎么做,大家都那样做,说明就对着。当我有了孩子时,他从老家赶来,抱了抱孙子,放下300元,在单位招待所住了一晚,第二天就回去了。人老了,大概都会牵挂着儿孙,都望子成龙。年轻不懂父母心,当我做了父亲后,才慢慢体会到啥是可怜天下父母心。过去对父母亲说话,随性而言,有时也不耐烦,后来,我就不和父母亲犟嘴,对儿女的爱没有谁能胜过父母亲,更多体谅父母亲一生的不易才是做儿女的应尽本份。孝顺长辈,我想可能顺着他们的心愿,也是一种孝。
  中秋又至,很想酌一杯酒,对父亲说声生日快乐。可在另一个世界,不知他听到否?
发布日期:2024-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