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愁 心灵的归宿
文章字数:3,094

在中文世界里,“乡愁”是一个富有正能量的词语。大致的意思就是思念家乡的一种情感。其指向是父母、故土难离、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等。乡愁是乡土意识和农耕文化的产物,乡愁注重的是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有着强烈的文化属性。乡愁文化发展到今天,产生了无数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是描写儿时故乡生活的某个片段,或者是一座破旧的土院,或者是一棵老树,某个故人,一个难忘的故事,一道河湾,屋顶的瓦松等等,虽然都是在写乡愁,但都是片面的,单一的,有的文章虽然很有纵深,但很单薄,乡愁依然很孤独。而白来勤的《乡愁扯不断》将乡情、乡音、乡俗、乡貌、乡味、乡思、乡念、乡梦、乡的足迹,全面、完整、彻底地纳入,给乡愁做了完美的诠释,同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乡愁有了境界,有了灵魂。
乡愁一词由乡和愁组成,先看愁字,心字上边一个秋,就是离人心上秋,即为愁。那么将乡和愁连在一起,表达了对故乡的留恋和思念,这就是乡愁。从物理意义上的乡愁来讲,白来勤的乡愁早已扯断,而且扯得很清。白来勤的故乡,也就是他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也可称为老家或故园,其实就是关中平原上一个极普通的村庄,对于六零后的人来说,这样的村庄概念基本是相同的,即使有不同处,也是大同小异。土墙围院,几间瓦房,前院一口水井,几株白杨,后院堆放农具和杂物,养些家畜,可谓筚门圭窬,蓬户瓮牖。险仄的村道,尘土飞扬,一幅枯藤老树昏鸦的景象,历历在目。这种形象的故土后来成为西风残照下的废墟,随着时间的推移,那种原始农业的文明之美被现代工业的暴力美学所替代,于是,作者那废墟里的故乡变成了现代化的国际港务新城,也就是中欧班列的始发站和回程班列目的地。面对这样一个花香四溢,高楼鳞次栉比的新城市来说,哪还有什么乡愁?要说愁也是“城”愁。从精神层面的乡愁来讲,对作者而言,这个乡愁永远也扯不断。故乡就像子宫,是避风遮雨的港湾。这个港湾里所发生的一切,经岁月的酝酿,嬗变成乡愁。乡愁更像是对自由、闲适、安宁、无忧无虑的生存模式和生存痕迹的凭吊。那里有熟悉的面孔,很溜的方言俚语,走了无数遍的街巷,小桥流水,还有先人那孤独的一抔黄土。所有关于故乡的人、事、物都成为一种记忆留存在心间,就像石碑上的文字与石碑一样垂之久远。乡愁是魂牵梦绕的牵挂,是遥远的灯火,时刻为游子照亮前进的路。乡愁就像母亲熬的那锅鸡汤,时时刻刻温暖着游子的心,因为这汤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乡愁是一缕无尽的思念,它承载着心灵的归宿。在这个高速发展的工业社会里,故乡不是被毁容就是被整容,所以乡愁永远是回不去的。越回不去越想念,越想念越回不去。周而复始,乡愁愈来愈浓烈。这种浓烈的乡愁是一种痛苦,就像英国哲学家、政治思想史家以赛亚·柏林所说:“乡愁是所有痛苦中最为高尚的痛苦”。这种痛苦能让心灵获得安慰,所以,从古到今人们不惜笔墨为乡愁奋笔疾书,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散文不讲韵律,不讲句式工整,讲究形散而神不散。写作方式非常灵活,是高度自由的,能够抒发作者真情实感的记叙类文学体裁。白来勤的《乡愁扯不断》,基本遵循这个主旨,这本散文集涉及的乡愁面很是广泛,内涵丰富,彰显作者的思想和学识非常的广博高深。白来勤散文的语言质朴无华,自然流畅,但仍能把生活场景、人物形象描写的活灵活现,惟妙惟肖。他的散文虽没有固定的格式,但每一篇散文都有一条主线贯穿全文,细节娓娓道来,意境融彻。我以为,《乡愁扯不断》可以说是当代乡愁文学类的经典之作,全书分为血浓于水、村人印象、村事拾珠、草木情深、神州屐痕、乡村美食、年俗记忆、红白喜事、方言民谣九大部分,共九91篇文章。作者以诗意的笔触描述了家乡灞河两岸的风土人情以及深厚的乡土文化底蕴。这九个部分的主题、内容各不相同,在风格、结构方面也均有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真情实感”,这正是其散文特色。如果说将血液看成是在我们体内静静地流淌、赋予我们生命的力量、维系着生命的延续的涓涓细流,那么情感就可称得上是文章的血液,一篇文章没有情感的支撑,那就是一堆像僵尸一样冰冷的文字,没有生命力,更没有灵魂。白来勤把饱满的情感、年少时的际遇及成长的经历,用朴素、简约文字融合在一起,使整篇文章富有灵性,意蕴更为深刻。这样的创作,看似简单,实则是高难度的技巧,它使文字的叙述在读者的脑海中经过顿变思维幻化成动态的影像,换句话说,就是文字的画面感非常强。这样的文字容易触动读者的心灵情感,一旦相遇就会产生共鸣。它如一枚枚催泪弹,一看就让人止不住泪流满面。这就是《乡愁扯不断》的艺术魅力所在。就以【血浓于水】这辑为例,该辑有10篇文章,都与亲情相关。象《大姐,上苍安排给我的妈妈》,就这题目就足以让人感动的,作者很小就没了母亲,对母爱的感觉就是一片空白,然而作者幼小的心灵又充满了对母爱的渴望,这时候大姐代替了母亲给作者以母爱的关怀。文章最后一句话说,“他是上苍安排给我的妈妈”,既呼应了标题,又给整片文章作了归纳和总结。揭示了主旨,升华了意境。更重要的是把大姐的爱推到了极致,昭示了亲情是伟大无私的奉献。在《又一次失约老父亲》中,作者写出了对老父亲的思念和父爱的神圣,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老父亲一次又一次失约的内疚和歉意。不是作者无情,而是作者在亲情与工作之间选择了后者,体现了作者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这种奉献精神是对牺牲精神的一种补偿,换言之,是对亲情的另一种维护与尊重。看看作者写的一副楹联,就知道作者对父亲的感情有多么深厚。“秦岭骊山有顶,慈父恩德无量;渭河滋水可涸,孤儿血泪难尽”。文章最后一段话这么写的:“爸爸若有来生,我绝不再做您的儿子,因为我不愿您再为我受尽苦难;我要您做我的儿子,我要把您对我的付出加倍偿还!”这段话无关人伦,而是把“恩报德兮邈已绝,感鞠育兮情剥裂。”这种痛苦不堪的思念之情推向了高峰,超越了常规的认知境界。这样的语言逻辑创新,既增强了文章的感情色彩,又展示了作者对文字的把控能力,可见白来勤是一个很有文学修养的作家。在【村人印象】一辑的许多文章也有独到之处,《小村,那一缕缕甘甜的乳汁》一开头就直白的描写让人羞涩的事情,甚至把人吓一跳,还以为他有私德问题。看一会儿才知道那是一种风趣的表达方式,他吃过很多妇女的奶,所以他有很多母亲。正如作者所言,他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写出了故乡人质朴、淳厚的特征和无私、仁爱、甘于奉献的精神。《问梅花消息》是作者写自己懵懂少年对异性同学的微妙心态,《那条温暖的拉毛围巾》则是写青春男儿间深厚的友情。无论哪种情感在他的笔下如同晨露,晶莹剔透,让人怦然心动。【乡村美食】一辑中有11篇散文,由历史的起源谈到饮食文化的发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地方饮食从文化视角进行了描述,令读者口舌生津,为饮食文化的赓续起到了推动作用。在白来勤笔下,每一种美食都是舌尖上的诗篇。其他章节,以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使得乡愁有了多元的表达,从而变得更加丰满。
常言道:文如其人,即读其文,识其人。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创作习惯,艺术风格,都会从文字中体现出来。当然也包括道德修养,人品、性格、情感、气质、才情、学识。有句名言说得好:“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如果没有道义,没有情怀,没有责任担当,没有奉献精神,文章就不会有血有肉,也不会打动读者引起共鸣。白来勤老师做人很谦虚,低调不张扬,平易近人,乐于助人,他处世的风格和他为文的风格是一致的。他的办公室挂着一幅自己的墨宝:“白云怡意,清泉洗心”。这正是他心灵的写照,象征着他对自由、宁静、美好的向往。真心地期待白来勤,继续用笔墨书写出属于自己且无愧于时代的辉煌篇章。
发布日期:2024-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