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腔名家名角变身“画中人”
文章字数:996

当秦腔艺术和笔墨丹青合二为一,任哲中、樊新民、刘毓中、孟遏云、肖若兰、陈妙华、全巧民等秦腔名家的标志性舞台身影,于水墨勾勒中“跃然眼前”,展现出时光永存的专属秦腔艺术的风华绝代。近日,由西安易俗社主办的“百年秦苑 旌纛风韵——万志文秦腔人物艺术展”在易俗社博物馆2楼拉开帷幕,本次展览,也是易俗社成立112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悠久而又璀璨的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中,秦腔作为梆子戏鼻祖,影响了全国诸多剧种的形成。它本真、纯粹、炽烈的浓烈风格,吸引了千千万万的追逐者,而另一边,跨越岁月长河的秦腔舞台之上,同样涌现出一代代的翘楚名伶:他们如群星璀璨,在舞台上顾盼生辉,为秦腔的发展、传播和传承作出不朽贡献。
“我常想,我们当代人,能为这些秦腔名家大家走入更多人视野,做些什么?秦腔是一门多元艺术,集美术、音乐、剧本、杂技、舞蹈等于一身,那么让美术来感染戏曲,用国画的方式为秦腔名伶们造像,也许是不错的方式。”本次展览的策展人祁照通表示,此次展览所展出的作品,皆由知名画家、戏曲爱好者万志文专门绘制,“万志文先生是江南人士,但他也喜欢秦腔,这可能与他祖籍陕西有关。一次偶然,我看到他画了几幅戏曲人物画,里面有评剧、京剧、秦腔等多个剧种的名伶,这让我萌发了一个想法:为秦腔艺术长河中的大师们造像办场画展。这个想法万志文先生也赞成,同时得到了西安易俗社社长惠敏莉的大力支持,因此才有了展览的最终呈现。”
任哲中的《周仁回府》、樊新民的《三滴血》、王辅生的《看女》、刘易平的《辕门斩子》、张新华的《黄鹤楼》、贠宗翰的《赵氏孤儿》、雷开元的《二堂舍子》……展览现场,28位画卷中的秦腔名家名角,虽然生活年代从20世纪横跨21世纪,但依靠纸墨之“桥”,终能在他们的代表性剧目与角色中与观众“相见”。
在静谧的展厅之中,即使画卷默默,观众的耳畔却也仿佛咿呀有声——画家的笔下,行当生旦净丑各有千秋,秦腔之美通过画笔的神韵展现出来。酣畅稳健,盎然成趣。“戏”“画”相融的幅幅作品着色雅丽,意境深邃,将秦腔表演艺术家们精心塑造的戏曲人物的形与神展现得淋漓尽致,流露着秦味传承和艺术永生的鲜活魅力。
“近30个人物,肯定不能代表整个秦腔历史,因为时间原因,这次不少秦腔大师还未能一一画出并在这次展览展现出来。但以后,我们会弥补这个缺憾。让为秦腔作出贡献的所有艺术大师们,被后人所铭记。”祁照通说。 孙欢
发布日期:2024-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