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核心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 陕西省政协常委、陕西经济联合会会长 刘迎军
文章字数:1,663
  城乡融合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是扩内需、稳增长的重要抓手,是缩小差距、提高收入的战略支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融合发展是基础,共同富裕是目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一系列发展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政策引导,制定任务清单,狠抓工作落实,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完成,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关中平原城市群上升为国家战略,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县域经济纵深发展,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现代化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但对标中央要求、兄弟省份、群众期盼,陕西省城乡融合发展还存在突出问题:一是产业支撑不够有力,占80%国土面积、55%常住人口的县域经济总体实力不强,入围全国百强县仅2个、西部百强县8个;二是区域发展不够均衡,因资源禀赋不同,陕南经济总量仅相当于关中和陕北的19.42%和42.12%,陕南县域经济总量占比分别低于关中和陕北20.3和25.4个百分点;三是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关中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进展缓慢,对周边辐射带动不够,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还存在障碍;四是居民收入总体偏低,城乡居民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1.9%。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核心,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一是发挥西安都市圈辐射带动作用,坚持“退二进三、退城入园”,各市通过建设产业转移平台、共建园区、飞地园区等方式,积极承接西安产业转移,也为西安发展新产业、新业态腾挪空间,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定位清晰的产业梯次发展新格局。二是加快构建县域主导产业体系,立足资源禀赋,坚持“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紧抓产业转移布局、增发国债等机遇,狠抓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项目谋划储备,支持县域首位产业培育、园区基础设施、创新平台等重点项目建设,把“土特产”这篇文章做优做精。三是加大产业转移承接,发挥苏陕协作、津陕协作机制作用,强化与对口市、县(区)产业和园区协作,建立产业利益共享机制,建设“飞地园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做大做强实体经济。
  二、以完善基础设施功能为承载,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一是进一步完善提升园区对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功能、对产业链条发展的配套功能、对项目全过程建设的支撑功能,引导县域产业向园区集中。二是推动县城基础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完善市政管网、垃圾污水处理、防洪排涝、停车场等设施,加大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实施国土空间规划,修编城镇和村庄规划,统筹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深化镇域体制改革,赋予镇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发展壮大一批产镇相融、宜居宜业的工业重镇、农业大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四是优化提升县域工业园区营商环境,推进政务事项“一窗办理”进驻县域工业园区,加快“标准地+承诺制”、“亩均论英雄”改革在县域落地。   
  三、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实现通畅双向流动。一是要在降低城市户口“门槛”、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保障农民宅基地及集体经济权益等方面,以政策机制来消除农民后顾之忧,推动农村人口市民化进程。二是建立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指标配置同常住人口增加协调机制,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收益优先用于弥补农民社保支出。三是引导城市产业、资本、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推行“公司+基地+科技+农户”模式, 推动涉农产业发展。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股权、财产权收益。
  四、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保障,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强县域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吸引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县城及重点镇集聚,提升经济活跃度。一是优化调整高、中、小学布局,扩大实施“名校+”工程,推动教育服务适应城镇化。二是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县为重点,统筹提升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综合服务能力,促进医疗服务市县同质化。三是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推行以日间照料中心、农村互助幸福院为主体的嵌入式养老服务,推动养老服务匹配老龄化。
发布日期:2024-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