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
■陕西省政协常委、陕西经济联合会会长 刘迎军
文章字数:1,607
  开发区是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产业转型升级、扩大对外开放、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开发区的建设,对陕西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全面深化改革助推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破解我省开发区体制机制不活、产业结构不优、创新能力不强、对外开放不足、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创新
  一是完善开发区制度体系。建立开发区省级协调机制,定期研究解决开发区重大事项,统筹全省开发区管理和政策。修订《陕西省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建立全省开发区统计体系,制定全省开发区综合考评办法,建立健全开发区奖惩机制。二是推进开发区整合优化。对省级以下各类“小而散”的县域工业集中区、工业园区加大整合力度,按属地原则整体并入临近的国家级或省级开发区。以新一轮《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修订为契机,按照“一县一区、一区多园”原则,将符合条件的县域工业集中区统一升级认定为省级开发区。三是激发开发区内生发展活力。持续完善“管委会十公司”等运营模式,科学划定各项职能,积极有序推进政企分离、管运分开,招引境内外有实力、有经验的专业管理团队负责开发区招商、运营和建设。实施开发区管理人员市场化公开选聘制度和工资绩效薪酬机制,实现“干部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
  二、深化开发区产业布局创新
  一是优化开发区空间布局。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划定开发区“四至范围”,坚持“一区多园、一园一产业”发展定位,编制全省开发区发展规划,促进开发区协同高效、产业集聚。二是提升开发区质量和效益。在全省开发区全面推进“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推动开发区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提高开发区综合竞争力。三是推进产业链式发展。编制开发区产业图谱和招商图谱,采取基金招商、中介招商、运营机构招商相结合方式,延链、补链、扩链,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建立开发区内新兴产业培育“十个一”机制,聚焦一个特色产业、制定一个产业规划、组建一家运营公司、建设一个功能园区、引进一家科研机构、设立一只产业基金、成立一个服务机构、集聚一批龙头企业、搭建一批合作平台、打造一个品牌盛会,推动新兴产业加快集聚。 
  三、深化开发区产业生态创新
  一是不断优化创新生态。聚焦开发区功能定位,布局建设与产业链相匹配的实验室、科学设施、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源源不断的原创技术。二是强化金融支持创新。构建“一分(企业创新积分)、一池(风险补偿资金池)、一平台(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两基金(引导基金、领军创投基金)”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三是持续推动开放创新。发挥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铁路物流集散中心和自贸试验区、丝博会、欧亚经济论坛、杨凌农高会等平台功能,支持开发区企业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产业合作园区,推动纺织、建材、食品、装备等产业在境外布局。四是提升开发区营商环境。推进政务服务中心服务事项进驻开发区,构建一枚印章管审批,实现“一网通办”。推进开发区规划用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开展区域性评估评价和大片区文物考古勘探,在开发区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提升土地保障效率。
  四、深化开发区产城融合创新
  一是优化开发区空间格局。加快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实施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战略,按照把开发区打造成为城市新中心的定位,科学统筹布局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功能。二是推动开发区集约节约、绿色低碳发展。坚持“亩均论英雄、创新论英雄、生态论英雄”,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把开发区打造成为宜居宜业、生态优美之城。三是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坚持“补短板、强弱项、扫盲区”,构建优质均衡的医疗、教育、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共建共治共享的网格化、智能化社会治理体系。
发布日期:2024-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