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子暑期出境游后“感冒”反复发热 经查确诊为登革热
文章字数:989
近日,正值暑期旅游高峰季,好不容易有了闲暇的小李(化名)决定出境游一番,犒劳自己。谁知20多天的行程结束后回到家,小李就开始发烧,最高烧到40℃。
在医院做了一系列检查,包括新冠核酸、流感抗体、出血热抗体、呼吸道病毒等,都没有明显异常。当地医院给予小李常规解热镇痛等治疗后,症状没有好转,高热不退,便将该患者转院至西安医学院一附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进行进一步的诊治。
入院后,主管医生王怡对小李进行了详细的问诊。问诊中,王怡发现,小李的症状不仅是反复发热,还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牙龈出血、头痛、眼眶痛及肌痛等,结合他的东南亚旅行史,该患者症状非常符合传染病学中“登革热”的诊断标准。在我国,登革热主要多发于南方地区,北方并不多见,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很少接诊此类患者。于是王怡便向上级医师副主任陈晖作了汇报。
“外院血常规中白细胞降低、单核细胞升高、淋巴细胞降低,这是典型病毒感染的表现。”听取了详细汇报后,陈晖表示。随后,又对小李进行了二次查体。查体中,小李双腿上多处散在的暗褐色陈旧疤痕引起了他的注意。“这是什么?”他指着小李腿上的疤痕询问道。“哦,这是我在热带雨林玩的时候,蚊虫太多叮的疤。”小李解释。蚊虫叮咬是登革热传播的主要媒介,查体到这里,诊断的指向性愈加明晰了。“该患者需尽快完善登革热RNA抗体检查!”陈晖表示。
经过多次实验室复检,小李最终被确诊为“登革热”。主治医师给予该患者一周利巴韦林广谱抗病毒和营养支持治疗后,小李的体温恢复正常,症状缓解,顺利康复出院。
据了解,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主要经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是全球传播最广泛的蚊媒传染病之一,在我国属于乙类传染病。该疾病的流行具有一定季节性,一般在每年的5-11月份,高峰在7-9月份。近年来,我国登革热疫情以境外输入为主,报告病例主要分布在广东、云南和浙江等南部地区。登革热是通过伊蚊(俗称“花蚊子”)叮咬在人群中传播,主要的传播媒介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所以不被叮咬就不会得登革热。
“目前没有治疗登革热的抗病毒特效药,及时就医,早诊断、早对症治疗可减少疾病加重的风险。”医生表示,在登革热流行区域旅游时,户外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使用驱蚊液,预防蚊子叮咬。从登革热多发地区返回本地后,如2周内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症状,需及时就诊并将相关外出旅行史或蚊虫叮咬情况告知医师。
本报记者 李勇
在医院做了一系列检查,包括新冠核酸、流感抗体、出血热抗体、呼吸道病毒等,都没有明显异常。当地医院给予小李常规解热镇痛等治疗后,症状没有好转,高热不退,便将该患者转院至西安医学院一附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进行进一步的诊治。
入院后,主管医生王怡对小李进行了详细的问诊。问诊中,王怡发现,小李的症状不仅是反复发热,还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牙龈出血、头痛、眼眶痛及肌痛等,结合他的东南亚旅行史,该患者症状非常符合传染病学中“登革热”的诊断标准。在我国,登革热主要多发于南方地区,北方并不多见,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很少接诊此类患者。于是王怡便向上级医师副主任陈晖作了汇报。
“外院血常规中白细胞降低、单核细胞升高、淋巴细胞降低,这是典型病毒感染的表现。”听取了详细汇报后,陈晖表示。随后,又对小李进行了二次查体。查体中,小李双腿上多处散在的暗褐色陈旧疤痕引起了他的注意。“这是什么?”他指着小李腿上的疤痕询问道。“哦,这是我在热带雨林玩的时候,蚊虫太多叮的疤。”小李解释。蚊虫叮咬是登革热传播的主要媒介,查体到这里,诊断的指向性愈加明晰了。“该患者需尽快完善登革热RNA抗体检查!”陈晖表示。
经过多次实验室复检,小李最终被确诊为“登革热”。主治医师给予该患者一周利巴韦林广谱抗病毒和营养支持治疗后,小李的体温恢复正常,症状缓解,顺利康复出院。
据了解,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主要经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是全球传播最广泛的蚊媒传染病之一,在我国属于乙类传染病。该疾病的流行具有一定季节性,一般在每年的5-11月份,高峰在7-9月份。近年来,我国登革热疫情以境外输入为主,报告病例主要分布在广东、云南和浙江等南部地区。登革热是通过伊蚊(俗称“花蚊子”)叮咬在人群中传播,主要的传播媒介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所以不被叮咬就不会得登革热。
“目前没有治疗登革热的抗病毒特效药,及时就医,早诊断、早对症治疗可减少疾病加重的风险。”医生表示,在登革热流行区域旅游时,户外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使用驱蚊液,预防蚊子叮咬。从登革热多发地区返回本地后,如2周内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症状,需及时就诊并将相关外出旅行史或蚊虫叮咬情况告知医师。
本报记者 李勇
发布日期:202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