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律所作妖真律所蒙冤 平台岂能分不清楚
文章字数:768
律所在互联网社交平台上被“假冒”,客户付款后,未获得相应服务,就把真律所给投诉了。据报道,2024年2月起,贵州邦宇律师事务所陆续收到来自不同省份的3份“投诉”。经调查发现,该律所在互联网社交平台上被“假冒”,客户的钱都付给了“隐身”在背后的法律咨询类公司。
这个套路并不复杂:法律咨询类公司以正规律所的名义,获得平台认证,进行虚假承诺、超出规定范围招揽法律业务,继而拿用户当韭菜。用户追究起来,板子只能打到被冒充的律所,而冒充者却逍遥法外。类似现象的出现,冲击用户正常的法律服务需求,损害律所信誉,平台及监管部门都不能袖手旁观。
其实,在社交平台,这种冒充行径所涉范围并不局限于律所。去年,中央网信办出手,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在取缔无专业资质假冒仿冒的“自媒体”中,就明确列出无教育、司法、医疗卫生等领域资质,擅自使用“教师”“教授”“律师”“医生”等称谓假冒仿冒专业人士的行为。
这些都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人们往往容易遇到一些急需指导的难题,“李鬼”本身既无资质,又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不仅不能为用户解决难题,还利用各种销售套路搞引流,危害不小。
对此,平台认证当然是识别真假“李逵”的关键环节。但通过此次律所被假冒事件发现,涉事平台向法院提交的“用户信息披露”,包括了所涉账号的注册手机号、进行专业号认证时提供的律师事务所执业许可证以及一份授权公函。也就是,在审核端,假冒者所提供的资料是齐全的。这的确增加了平台审核辨别的难度。
因此,正如专业人士所建议的,平台方不妨对这些重点领域有针对性地设计更加复杂的验证程序。
需警惕的是,一些大型互联网平台一旦审核认证环节被“突破”,就是拿整个平台信誉为造假者背书。所以,加强对身份审核认证环节的把关和技术投入,积极配合监管部门斩断造假利益链,不只是平台责任所在,更是维护平台利益的需要。 迟道华
这个套路并不复杂:法律咨询类公司以正规律所的名义,获得平台认证,进行虚假承诺、超出规定范围招揽法律业务,继而拿用户当韭菜。用户追究起来,板子只能打到被冒充的律所,而冒充者却逍遥法外。类似现象的出现,冲击用户正常的法律服务需求,损害律所信誉,平台及监管部门都不能袖手旁观。
其实,在社交平台,这种冒充行径所涉范围并不局限于律所。去年,中央网信办出手,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在取缔无专业资质假冒仿冒的“自媒体”中,就明确列出无教育、司法、医疗卫生等领域资质,擅自使用“教师”“教授”“律师”“医生”等称谓假冒仿冒专业人士的行为。
这些都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人们往往容易遇到一些急需指导的难题,“李鬼”本身既无资质,又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不仅不能为用户解决难题,还利用各种销售套路搞引流,危害不小。
对此,平台认证当然是识别真假“李逵”的关键环节。但通过此次律所被假冒事件发现,涉事平台向法院提交的“用户信息披露”,包括了所涉账号的注册手机号、进行专业号认证时提供的律师事务所执业许可证以及一份授权公函。也就是,在审核端,假冒者所提供的资料是齐全的。这的确增加了平台审核辨别的难度。
因此,正如专业人士所建议的,平台方不妨对这些重点领域有针对性地设计更加复杂的验证程序。
需警惕的是,一些大型互联网平台一旦审核认证环节被“突破”,就是拿整个平台信誉为造假者背书。所以,加强对身份审核认证环节的把关和技术投入,积极配合监管部门斩断造假利益链,不只是平台责任所在,更是维护平台利益的需要。 迟道华
发布日期:202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