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下,陕西加快打造科创高地——
新兴产业聚链成群攀高成势
文章字数:1,383
  挂牌半年多来,秦创原未来产业创新聚集区(泾河新城氢能产业)喜讯不断。
  眼下,秦创原总窗口西咸新区已初步形成以隆基系列项目、65家氢能企业、37家数控机床企业等为代表的主导产业集群。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下,新兴产业聚链成群、攀高成势,为陕西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硬支撑,推动全省创新驱动由“势”向“能”加快迈进。
   解开束缚创新的“细绳子”
  近日,西安初源赛尔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执行官武亮正指导工人将TILs细胞制备试剂盒装车,运往西安大兴医院。
  “这是我们自主研制的用于治疗肿瘤的产品。”武亮说,公司已和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科研团队达成合作意向,相关技术投用后,生产效率有望提升50%。
  秦创原启动建设以来,陕西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2023年2月,陕西省印发《陕西省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十条措施(试行)》,推行“先使用后付费”等10方面27个配套措施,发挥“点火器”作用,有效破解了科技成果转化中“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的问题。
  武亮告诉记者:“得益于新政策,我们和西安交通大学4个月就谈成了合作。采用分期支付的方式,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
   如何用好“第一资源”?
  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创新港管理服务部部长吴辛愚介绍,企业在产品开发、制造和商业化运作方面经验丰富,高校在科研、人才和研究成果方面有集中优势,校招共用“三池一机制”项目建立起校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能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的优势与经验,既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又提升了高校学科发展和成果转化水平。
  “细绳子”解开,创新发展提速。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两年增速超过30%、突破4000亿元。
  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
  北京伯肯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曾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提供氢能大巴供氢系统及加氢站设备。如今,西安氢能产业展现出的高成长性吸引该公司落子泾河新城,成立西安伯肯氢能科技有限公司。
  政策加持,助力更多企业抢占新领域、角逐新赛道。8月16日,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西安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5年)(征求意见稿)》,提出西安要打造“全国氢能科创之都”和全国氢能装备及燃料电池产业集聚高地;到2035年,西安氢能相关企业总数超过500家,力争产值突破1000亿元。
  塑造协同发展新优势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崛起,用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加工的机床需求大幅增加。市场对机床加工的精度和稳定性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这对陕西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有限公司的研发团队提出挑战。
  “我们的设计没问题,制作过程也没问题,但之前,加工过程中机床不稳定,加工零件的精度不能保证,造成偏差的原因始终没找到。”秦川机床副总裁刘耀说。
  2021年,秦川机床联合12家企业、3所高校,牵头组建了高档数控机床创新联合体,合力研发精密数控磨齿机床及核心功能部件、高档数控系统。
  研发过程中,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梅雪松团队发现了影响机床精度及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并提出解决方案——将机床冷却控制系统的精度做到1微米。最终,他们解决了这个困扰企业多年的问题。
  “三项改革”推行以来,陕西省各市区创新推广“西安研发、地市转化”模式,形成了协同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全省各市区吸纳西安的科技成果957项、落地企业646家。
  3年来,在秦创原这片创新沃土上,“新苗”茁壮成长。去年,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达到23940家、16754家,分别增长1.6倍和1.9倍。 侯燕妮
发布日期:2024-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