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化“交所合一”提升实战效能
文章字数:1,446
今年,石泉县公安局城郊派出所被陕西省公安厅确定为省级标准化建设“示范创建派出所(‘交所合一’示范派出所)”,县公安局党委迅速领衔落实,聚焦公安派出所提档升级“百千工程”建设重点任务,加速加力推动“百千工程”试点派出所示范创建。目前,城郊派出所已全面完成资源融合、职能重塑、机制优化等各项“顶层设计”任务,努力为全省公安派出所标准化建设模式培育试点经验。
聚焦提振,重塑职能,优化运行
在前期探行公安派出所“所队融合、交所合一”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派出所和辖区交警中队警力资源,实战固化“一体运行、一体管理、一警多能”运行模式。以城郊派出所为例,将原片区交警中队与派出所资源整合,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体制,公安派出所所长兼任交警中队队长,建立集安全防控、治安管理、交通管理、消防管理、执法办案、窗口服务等各项职能于一体运转的基层综合战斗实体。按照“做优机关、做强基层、做实基础”的导向,统筹调配全局警力资源,使派出所警力占全局总警力的45%以上,城郊派出所警力达25人,基本保障了派出所各项职能用警。同时,优化硬件设施,对各派出所“合署办公”基础设施和“五小功能”进行升级改造,建成功能齐全的标准化派出所。
聚焦实战,重塑机制,高效保障
以实战为导向,不断优化“交所合一”警务运行机制,提升警务实战效能。建立党建引领积分制。以党建引领“交所合一”队伍建设,落实党员民警精细化积分制管理,形成党建引领、支部统筹、党员先锋、民警齐力的良好局面。建立所长总负责制,全面负责辖区治安、交管、队建等各项业务安排部署。建立实战运行勤务机制。实行业务对口指导制,派出所对上业务指导部门保持不变,交警中队实行属地管理,业务工作由交警大队对口指导;建立警组综合承包制,推行社区警务“1名社区民警+1名交警+1名警务助理+数名红袖章”的“警+N”警组模式,全覆盖建立“警长制”“双网融合”“六化六单八实三本账”“指尖警务”等工作机制,把“派出所主防”各项基层基础工作纳入“综合承包”责任制管理,确保基层警务高质高效。
聚焦民生,重塑服务,夯实根基
以“基础牢、出事少、治安好、党和人民满意”为工作目标,结合“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建,延伸民生警务链条。交通执法常态化。针对辖区道路交通管理线长面广车多实际,建立以道路交通安全“劝导员”为骨干的“路长”监管队伍,协调完善“政府统筹、劝管结合、长效管控”责任体系,提档升级道路交通视频监控网络体系,增强“人管”与“智管”优势互补,提升辖区道路交通安全治理效能。综合治理网格化。结合“321”基层治理模式,将辖区村(社区)及各级道路划分为若干网格单元,配备“警+N”(民警+辅警+网格员+交通协管员)管理队伍,将治安联巡、矛盾联调、隐患联排、交通联控、宣传联动等工作下沉到“网格”,把公安机关基层社会治理建立在网格上。服务群众高质化。推进公安“放管服”改革向派出所延伸,优化派出所综合服务窗口,设立“便民服务厅”,集公安户政业务、“车驾管”交管业务于一体。通过创新矛盾纠纷“点单调解”枫桥工作法,使辖区大量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深受群众好评。
城郊派出所“交所合一”取得“1+1﹥2”良好收效,警务模式实现“主防”转变,社会治安生态有效改善,辖区刑事案件、治安案件持续下降,同时交通违法查处率大幅上升,有效遏制了各类交通事故发生,“四项指数”全面下降,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向好,群众安全满意率居省市前列,城郊派出所获评“公安一级派出所”、全省“枫桥式公安派出所”。
本报记者 陈涛 通讯员 刘庆勇
聚焦提振,重塑职能,优化运行
在前期探行公安派出所“所队融合、交所合一”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派出所和辖区交警中队警力资源,实战固化“一体运行、一体管理、一警多能”运行模式。以城郊派出所为例,将原片区交警中队与派出所资源整合,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体制,公安派出所所长兼任交警中队队长,建立集安全防控、治安管理、交通管理、消防管理、执法办案、窗口服务等各项职能于一体运转的基层综合战斗实体。按照“做优机关、做强基层、做实基础”的导向,统筹调配全局警力资源,使派出所警力占全局总警力的45%以上,城郊派出所警力达25人,基本保障了派出所各项职能用警。同时,优化硬件设施,对各派出所“合署办公”基础设施和“五小功能”进行升级改造,建成功能齐全的标准化派出所。
聚焦实战,重塑机制,高效保障
以实战为导向,不断优化“交所合一”警务运行机制,提升警务实战效能。建立党建引领积分制。以党建引领“交所合一”队伍建设,落实党员民警精细化积分制管理,形成党建引领、支部统筹、党员先锋、民警齐力的良好局面。建立所长总负责制,全面负责辖区治安、交管、队建等各项业务安排部署。建立实战运行勤务机制。实行业务对口指导制,派出所对上业务指导部门保持不变,交警中队实行属地管理,业务工作由交警大队对口指导;建立警组综合承包制,推行社区警务“1名社区民警+1名交警+1名警务助理+数名红袖章”的“警+N”警组模式,全覆盖建立“警长制”“双网融合”“六化六单八实三本账”“指尖警务”等工作机制,把“派出所主防”各项基层基础工作纳入“综合承包”责任制管理,确保基层警务高质高效。
聚焦民生,重塑服务,夯实根基
以“基础牢、出事少、治安好、党和人民满意”为工作目标,结合“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建,延伸民生警务链条。交通执法常态化。针对辖区道路交通管理线长面广车多实际,建立以道路交通安全“劝导员”为骨干的“路长”监管队伍,协调完善“政府统筹、劝管结合、长效管控”责任体系,提档升级道路交通视频监控网络体系,增强“人管”与“智管”优势互补,提升辖区道路交通安全治理效能。综合治理网格化。结合“321”基层治理模式,将辖区村(社区)及各级道路划分为若干网格单元,配备“警+N”(民警+辅警+网格员+交通协管员)管理队伍,将治安联巡、矛盾联调、隐患联排、交通联控、宣传联动等工作下沉到“网格”,把公安机关基层社会治理建立在网格上。服务群众高质化。推进公安“放管服”改革向派出所延伸,优化派出所综合服务窗口,设立“便民服务厅”,集公安户政业务、“车驾管”交管业务于一体。通过创新矛盾纠纷“点单调解”枫桥工作法,使辖区大量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深受群众好评。
城郊派出所“交所合一”取得“1+1﹥2”良好收效,警务模式实现“主防”转变,社会治安生态有效改善,辖区刑事案件、治安案件持续下降,同时交通违法查处率大幅上升,有效遏制了各类交通事故发生,“四项指数”全面下降,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向好,群众安全满意率居省市前列,城郊派出所获评“公安一级派出所”、全省“枫桥式公安派出所”。
本报记者 陈涛 通讯员 刘庆勇
发布日期:2024-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