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陕西高校2.5万余项成果实现转化
9.3万余项科技成果实行单列管理
文章字数:1,552
  本报讯(实习记者 权子昂)近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近年来,陕西省以“三项改革”为点火器持续放大秦创原建设效能,持续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提升科技服务发展能力。
  陕西省教育厅围绕深化“三项改革”,以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有组织科研为抓手,制定《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并与省科技厅、省国资委等联合印发《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工作指引(试行)》《关于推进省属企业与陕西高校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形成了激励创新、促进转化的政策群。
  目前,已推动9.3万余项科技成果实行单列管理,2.5万余项成果实现转化,576人凭借转化贡献晋升了职称。西安交通大学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孵化高科技公司211家,其中长期使用权赋权项目141项。
  另外,持续开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估,重点评价制度机制、机构建设、服务支撑和转化成效等4方面,强化考评“指挥棒”作用,实现评估结果与高校班子年度考核、招生计划分配、财政资金分配、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及平台项目立项等5个挂钩,推动高校修订出台相关制度文件163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陕西省教育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部门印发《陕西省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实施方案》,围绕陕西省重点产业链布局学科链专业链,建立“专业引导发展名单”,新增本科专业49个、撤销本科专业69个,优化更新专业数占本科专业的4.92%。
  以西北工业大学为例,该校在2023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金奖17项,其中高教主赛道8项,位居全国高校第一;提升了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所有工科学科高水平发展;学校累计获得成果转化收益24.36亿元,反哺支撑科研平台建设、人才引育、学科建设等。
  省教育厅联合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连续举办3届高校最具转化潜力科技成果遴选,分产业、分赛道举办成果路演80余场,“以演代评”挖掘高价值创新成果1000余项,推荐入选“春种”基金项目200余项。
  另外,布局建设秦创原陕西高校创业孵化基地,强化地方创新资源导入,推动西安市新城区、长安区政府部门与域内高校开展联合共建,构建环大学创新经济圈。并与省科技厅联合修订《陕西省大学科技园管理办法》,指导高校做好大学科技园建设规划,新认定省级大学科技园13家,支持西北工业大学建设西北首家未来产业科技园,研究制定陕西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方案,加快推进陕西省国家大学科技园重组重塑。
  同时,着力打造高校三级技术经理人队伍,遴选省级高校技术经理人108名,指导65所高校组建了860人的校级技术经理人队伍,鼓励引导科研项目团队设立科转专员723人,开展高校技术转移专业培训,并将高校技术经理人职称评审纳入工程序列,单独设置评审条件,打通科转人员职业发展路径。
  西北工业大学充分释放“三项改革”红利,2020年以来转化专利700多件,新增成果转化参股企业50多家,吸引社会资本超20亿,其中12家企业成为省市“链主”企业,通过股权转让回收现金超24亿元,贡献税收超4亿元。
  西安交通大学坚持打开“围墙”办大学,大力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工程,与202家龙头领军企业签署共建联合研究院(中心)协议,建立77个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构建创新港智慧学镇新形态,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示范区,探索形成了“一校一港”模式。
  据介绍,自秦创原建设以来,全省高校签订技术合同4.9万余项,成交金额255亿元、年均增长率超40%;科研人员创办科技企业800余家,超半数落地秦创原“总窗口”,华秦科技、巨子生物等一批高校孵化企业成功上市。2023年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TOP100)中,陕西省上榜高校数量8所,位居全国第4。
发布日期:202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