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个一”建构的乡村史诗
文章字数:3,340

我在半年时间里,带着一份特别深厚的感情,多次阅读了孙扬先生的长篇小说《黑山虹》。因为对作者和这部作品所写地域、环境、人物、事件等情况的熟悉,所以不仅对作品感到格外亲切,格外看好,还对其内容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等方面产生了诸多的共情共鸣。如果用一句话来概况作品,就是:融合“五个一”,建构了一部乡村史诗。
一部作者献给故乡的厚重礼物
对于很多作家而言,在情感上一生都可能无法割舍故乡,故乡不仅是滋养身体成长的地方,也是滋养精神成长的地方,一个人即使在知识、地位、视野、思想等方面站上了某一个高峰,亦无论走得多么遥远,都会被故乡生发的一根无形的线牢牢地牵扯着。所以,一个有故乡情怀的作家,在他的笔下难以逃脱故乡,故乡甚至会成为他精神的原乡和滋养创作生命的不竭之源。孙扬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有着浓浓故乡情怀、没有脱离故乡创作的作家。
他出生于旬阳市段家河镇一个名叫孙家水沟的村庄,高中毕业参军入伍离开故乡后,从战士、班长、干事到科长,从县委常委、武装部政委到西安艺术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退休到如今,在外工作生活了60多年,他始终情牵着故乡,眷恋着家乡。从趴在父亲的膝盖上学习诗歌、学生时代爱好文学,从军营和地方工作时的业余创作,到花甲之年后的专心创作,他着墨最多的是故乡。他目前创作出版的诗歌集《黄栌集》《绿帆船》《蓝江月》《紫燕云》《青萍雨》、中短篇小说集《红裙子》、中篇小说《赤子小松鼠》等作品,都是对故乡人事物、真善美的礼赞和假恶丑的鞭挞。三卷本110万字的长篇小说《兴安踪影》,所写内容主要都是发生在故乡安康、旬阳的红色革命故事。几十年来,故乡的山水美景、人文趣事、民俗生活、社会变迁等,都是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素材,表达不完的主题内容,可以说,他一直为故乡在抒写、在歌唱。这部23万字的《黑山虹》,就是以故乡旬阳和段家河境内的地点和过去的人物、事件为原型而创造出来的长篇小说,生动反映了故乡一段艰难而难忘的岁月。由此,可见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作家对故乡呕心沥血的精神关怀,更不难理解他对故乡的一往情深。
一部反映蚕桑丝绸生产的历史缩影
纵览这部长篇小说,全文故事情节以黑山下的村庄发展兴桑、养蚕、缫丝、织绸这项富民产业为主线而生发、展开和结尾。黑山脚下的山老汉冲破封建礼教,让女儿山腊梅读四书五经,读唐诗宋词,临终遗言希望女儿学手艺,种棉花纺线、兴桑养蚕,把生活之路做活泛些,说蚕能吐丝、丝能纺织绸缎,走远路,能挣钱过上好日子。女儿山腊梅继承父亲的遗愿,带领一方百姓,齐心协力,一路打拼虽然坎坎坷坷,但从未泄气,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把兴桑养蚕这项产业发展起来,还办成了山虹丝绸社,并通过西安的商贸公司,经丝绸之路,把产品销售到了世界各国。
兴桑养蚕、缫丝织绸在我国的历史悠久,在陕西的发展历史中,陕南是主要产区,汉江流域是陕南的主要产区,而旬阳又一直是安康蚕桑丝绸生产历史上的一个大县。作者选择故乡这一个点,用一部长篇小说的载体和形式来为此项产业的发展历史树碑立传,应该说一种创举。而这一个点上的故事画面,可谓是中国农业文明进程中桑蚕、丝织行业发展历史的一个缩影。
所以说,这部作品不仅是作者描绘的一幅故乡农业文明历史画卷,也是一幅描绘陕南桑蚕丝织行业发展的历史画卷,亦是一部献给中国桑蚕丝织行业发展历史的扛鼎之作。
一部艺术特色鲜明的精品佳作
小说故事全文虽然以一域发展兴桑养蚕缫丝织绸产业的曲折历程为主线,但文中并没有大量介绍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具体技术方法和详细工艺,笔墨点到即止,避免了把相关内容写成科学知识普及的说明书,增加了可读性和想象空间。并且因此主线明了,叙事脉络清晰而不繁杂,以多个人物之间情感纠葛组成的各种副线,紧张有序地攀援在主线上,构成了一个严密结实的框架,缠绕在框架上的故事藤蔓,让人仿佛看到了五颜六色的繁花和盈满枝头的硕果。整体看,小说结构安排紧凑,情节合理,故事讲述得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小说结尾处理得当,巧妙而又浪漫。“晾晒在临空的红色、黄青色、浅黄色、青白色、青色等丝绸,像黑山下升腾的一条条五颜六色的彩虹”。像这样的乡村风景、自然山水画面在小说中经常可以看到。此外,书名“黑山虹”本身就是雕刻在汉江与黑山之间的一幅唯美的风光画面。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成功塑造了一群旧时代的乡土人物形象。如见不得穷人喝米汤的土财主柳化谋、是非分明的柳晓云、贪心妄想的柳三安、被人唆使作恶的二鲁子等。同时,也塑造了一群勤劳勇敢的劳动者形象,如山腊梅、申治平、水彩莲、孙贤良和儿子孙明义等,这些人物的性格、语言、行为都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强仁愿、薛满仓、任明山、包兆、冷俊民等人物的塑造也是成功的,他们的形象都吻合那个时代的乡村社会环境。
在叙述表达上,孙扬先生在这部小说里建构了自己的语言体系,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中有一个亮点,所有的人物说话或对话都没有使用冒号和双引号,使语句显得清新整洁。特别是,引自《诗经·小雅·小弁》的诗句“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在小说人物对话中的反复和巧妙使用,增加了小说的诗意和人物的内涵之美。
一部饱含人生世相的百态图
小说在人物故事叙述和形象塑造中,表达和反映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旧时代的恶劣环境中,好人会变坏,比如二鲁子,为了让地主柳化谋免除家里的地租,由一个老实善良的青年变成了一个受人唆使的杀人恶魔。智慧能干的强仁愿喜欢山腊梅,从来没有表白,只是默默地爱并支持着她,又因为非分之想,使用卑鄙手段,差点害死了他眼中的情敌薛满仓。原本善良能干的柳三安,因为贪求叔父的财产,处心积虑,并被叔父利用,作恶多端,最后无法面对故土和乡亲,跳河自尽。
与此,在一个好的时代环境中,坏人也会变好,柳化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时代大势所迫和众人的声讨谴责中,逐渐悟透了人生的很多道理,由坏变好,和睦邻里,并利用自己的土地、房产和设备支持兴桑养蚕、缫丝织绸产业发展。
小说还表达了一种别样的人生况味。山腊梅作为一个孝顺的女儿、贤惠的妻子、知书达理的乡村“女能人”,面对没有生育能力的丈夫申治平,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影响,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主动与其他男人发生关系并怀上身孕,生下了一个儿子。她外遇的这个男人,最初帮助她发展兴桑养蚕,解决了几件麻烦事,后来在危难关头,还挽救了山虹丝绸社的前途,最后帮助她把丝绸产品销往西安,并推向了远方,她外遇的这个男人在她完成父亲遗愿和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而她也曾救了这个男人的命,并在心里深爱着这个男人,两人互为好朋友,却不能在一起。又比如,柳晓云与孙明义两个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之路充满了波折艰辛,在别人看来能成的一对姻缘,走到最后却没有结果。
一部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幸福教材
如果把新中国的建立比喻为迎来了曙光,那么这部讲述20世纪40年代乡村故事的小说反映就是“黎明前”的黑暗时代。那个时代里,在陕南黑山地区棉织作坊转型丝织社过程中,山腊梅和申治平夫妇和众多乡亲为了脱贫致富,一心想发展蚕桑丝绸产业,却因不断受到地主恶霸的制约、打压和陷害而无法施展手脚,于是团结棉织和丝织作坊的从业者、穷苦老百姓,同依靠棉织作坊发家的恶霸财主柳化谋之间进行着一场又一场反压迫的曲折而残酷、艰难的较量,其间受尽了煎熬。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成立,乡亲们有了自己的土地之后,能够自己当家做主,大家可以放开手脚干想干的事情,最终梦想成真。
在旧时代地主的剥削、打压和阴谋诡计之下,人们生活在艰难困苦中,有心想创业干事却面临重重阻力,难以顺利发展、成就事业。相形之下,身处当今这个伟大的时代,不仅没有阻碍、打压生产发展的黑恶势力等因素的存在,而且社会制度、环境和各种政策利好,党和国家千方百计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过上了小康生活,在实现民族复兴、建设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上,各项惠民政策措施给老百姓搭建了一个“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广阔创业舞台。由此,令人深感今天的生活无比自由和幸福,而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这可能也是作者通过小说对读者的一种深情告白和精神寄托。
因而读完此书,我的最大感悟是,我们应该珍惜当下的美好时代,拥抱理想,坚定信心,大胆拼搏,勇毅前行,奋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生的业绩或者辉煌,书写一个不平凡的自己。
发布日期:2024-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