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绿求新 释放澎湃发展动能
文章字数:1,420

府谷是黄河入陕第一县,流长占陕西段15%、榆林段26%,属陕西县域流长之最,不仅担负着国家区域性生态屏障的重任,还承担着保护黄河中下游生态安全的神圣职责。同时,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府谷县资源富集与生态脆弱并存,在发展过程中,既要保证国家重要能化产品供给和能源安全,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
如今的黄河之滨,正澎湃着强大的绿色发展动能。
建管并重用好水护好地
衡量一个地方生态保护成效,首先看规划。规划先行,成为府谷县生态建设的一个鲜明特点。
从生态保护建设的大逻辑,到每个关键点位的落子布局,府谷县高起点规划,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该县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制定了系列文件,围绕生态修复与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林草建设、环境污染治理、矿区生态修复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六方面,一张蓝图绘到底。
该县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全面落实“河长制”,狠抓水环境整治和河湖“清四乱”工作,强化涉河红线意识,加强涉河项目建设审批管理,坚决杜绝涉河违法行为。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相关规定,出台《关于开展黄河流域违规开采地下水排查工作实施方案》,开展企业取用水专项整治行动,全面加强企业取用水监测管理、饮用水水源保护等工作,严查水源违法案件,持续巩固环保涉水问题整改成果。加快实施水利发展项目,积极谋划争取拦沙坝、坡改梯等生态治理工程,水资源保护利用取得新成效。
目前,全县35条小流域布设拦沙坝218座,除险加固病险库坝120座,累计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36平方千米,年拦沙量达16.4万吨,治理面积246.39平方公里。
点“废”成金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位于黄河沿岸的府谷镇黑山村,曾经是采矿遗留的废弃采石场、旱沙采坑、废弃矿石堆放场,如今一排排国槐、油松、侧柏、山杏、海红果等林木迎风招展,展现出一幅绿意满满的生态画卷。
近年来,该县全面构筑黄河“几字弯”生态屏障,大力实施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富民等“六大行动”,统筹推进“山水林田坝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填坑造田、建造大棚、培育生态农业,恢复采空区的生态,许多昔日的废弃矿坑变成生态治理、脱贫致富的“试验田”。同时,全面加强项目林草地审批管理,加大涉林案件查处整改力度,全面夯实林长制,牢牢守住生态安全底线、红线。
截至目前,全县林地面积95.13万亩,草地面积220.07万亩,湿地面积1.61万亩,林草覆盖率58.21%,基本形成以水土保持、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等各类防护林为主体,农田林网、生态廊道、景观节点为补充的复合型生态防护体系,为陕西省荒漠化防治、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
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近年来,府谷县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了良好成效。今年,共查处污染路面、抛洒滴漏、不苫盖篷布等案件87起,处罚超限装载源头企业25家,查处冒顶装载案件76起,完成22处裸露地块整治。
水污染治理方面,该县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全力推进水污染治理,对重点监测国省断面水质,县环保部门会同第三方机构采用“人工徒步+无人机+视频监控”的方式,对重点河道、企业加密巡查,实施重点排污口整治提升。持续规范污水处理厂环境管理,加强污水处理厂监督性监测和日常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向主管部门交办整改,确保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
此外,该县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全要素、全链条防治工作,实现从源头减量、过程拦截、末端修复及循环利用全过程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 通讯员 吴杰 刘贺伟
发布日期:2024-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