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加市场新供给 激发消费新活力
文章字数:1,650

漫步上海今潮8弄特色街区,欣赏老建筑的同时,沉浸式感受现代商业的潮流气息;来到重庆天地国际友城美食街,了解全球美食文化,品味世界各地风味;走进天津老字号品牌城市集合店,在精心打造的集市场景中,体验捏面人、吹糖人等传统文化……2021年,我国开始在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天津市、重庆市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三年来,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与五个城市一道推动培育建设各项任务落实落细,取得阶段性成效,有效增加了市场新供给,有力激发了消费新活力。
紧扣“国际” 集聚全球优质消费资源
行走在王府井步行街,古老的飞檐翘角与现代摩天大楼并肩而立,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时尚交相辉映,让镌刻着岁月痕迹的历史老街,焕发出新的独特魅力。
在北京王府中环购物中心西侧的一座三进四合院,来自澳大利亚的化妆品品牌伊索在这里打造了一家中式四合院里的门店。国际商业品牌与老北京传统文化场景融合,吸引了众多消费者。
国际消费中心是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主要功能之一,具有强大的消费实现、引领和带动作用。新时代以来,我国消费市场持续快速发展,消费结构不断升级,部分城市消费规模大、发展快、潜力足,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已具备培育国际消费中心的基础和条件。
商务部2021年发布的《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总体方案》提出,“从提升国际知名度、消费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和政策引领度五个维度发力,补齐短板弱项,发挥城市资源禀赋优势,强化各自特色,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
优化境外旅客支付环境是提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消费环境的重要一环。2023年以来,上海推动重点商圈、特色商街、餐饮美食、星级酒店、旅游景区、机场车站等消费场景优化支付环境。2024年上半年,实现5万家商户、超7万台终端支持受理外卡支付,较去年年末分别增长了1.8倍和1.1倍。
聚焦“消费” 推动消费提质升级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紧扣“消费”,全力打造消费升级的新高地,全面提升城市商业环境和消费水平,建设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标志性商圈,打造若干引领全球消费潮流的风向标,促进消费提质扩容,把消费潜力充分激发出来,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的内需基础。
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是创新消费供给、激发消费潜力的有力抓手。各地在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过程中,把打造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作为一项重点工作。
在吸引全球品牌的同时,北京等城市加快培育本土品牌。借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一批老字号焕发新活力。今年1月,全聚德新品牌“全聚德·站台”北京站店开业,旅客可现场点餐品尝烤鸭。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首农食品集团旗下三元、六必居、月盛斋等多个老字号品牌展出特色产品。菜百全国首发“喜”字“龙年金银纪念章”,中国书店琉璃厂店举办“时代记忆”优秀文学作品首发期刊展,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举办首届燕京八绝礼品展……越来越多精品国货走进机场、车站、社区,迎来发展新机遇。
突出“中心” 强化示范带动作用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要突出“中心”,不断强化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在更大范围内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为发挥好北京、天津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三地携手打造消费季,推出特色购物、旅游休闲、文化演艺、体育赛事等精品活动。三地签署了《深化京津冀区域市场一体化商务发展合作协议》,推出大运河京冀通航旅游线路,联手丰富消费供给,激发消费潜能。
《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总体方案》提出,“以培育城市为核心,聚集整合区域消费资源,强化优势互补、协调联动,建立‘以周边支撑中心、以中心带动周边’的区域联动机制,推动城市群消费一体化发展,形成共建共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培育模式,更好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及现代化都市圈建设。”
商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王珂 王馨玉
发布日期:2024-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