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厚植生态底色 谱写美丽陕西建设新篇章
文章字数:1,540

近年来,陕西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聚焦秦岭区域、黄河流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筑牢生态屏障,以更高标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柔性治水 守护碧水清波
汉江,肩负着“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使命。
近日,晨曦微露。汉中市天汉湿地公园内,连片荷花开放,不少人在晨练。
64岁的汉中市民刘涛雄早早架好相机,记录荷叶沾露的美景。“湿地公园水清景美,白鹭、绿头鸭是这里的常客。每天来这儿转一转,心情别提有多好了。”刘涛雄说。
很难想象,1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滩,杂草丛生、乱石堆积。2012年,汉中市启动“一江两岸”规划建设,随着河道疏浚、堤坝加固、生态修复等汉江综合整治工程加速推进,一个集生态堤防、水上栈道、芦苇群岛、滩地溪流于一体的湿地公园呈现在人们面前。
“在打造城市湿地过程中,我们运用柔性治水和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保留汉江河道原生态岸线,利用河道里的砂石堆积成各式鸟岛,同时依托江滩天然形态进行岛屿修复。”汉中市一江两岸办公室副主任闫晓明介绍。
如今,汉江汉中城市段共有大小生态岛屿219座,为水源涵养和动植物栖息生长提供了良好环境。当地已观测到超30种鱼类、90种鸟类在此栖息,314种植物在此生长。
在宁强县汉水源国家湿地公园,汉水源村坐落在湿地核心区。三千里汉江正是从这里发源,一路奔向远方。
赤日炎炎。汉江边,几名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一手提袋子,一手握夹子,捡拾垃圾。守护汉江水已经成为当地群众的共识。
68岁的廖正儒退休后做起了汉江源的环保志愿者,闲暇时就来捡拾垃圾。“现在,越来越多人参与到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中,为保护汉江作出贡献。”廖正儒说。
作为汉江源头所在地,宁强县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全力保障水源地生态环境。
汉江源头水质达到Ⅰ类标准,被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有10余种、珍稀动物有20余种。
植绿增绿 筑牢生态屏障
近日,延安市吴起县退耕还林森林公园内,不少市民在此纳凉、散步。全国唯一的退耕还林展览馆就坐落在这里。馆内展出的不同年代的珍贵资料图片,展示了延安退耕还林的成果。
“20世纪末,延安市水土流失面积达2.88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77.8%。”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公室总工程师赵东说,“‘下一场大雨脱一层皮,发一回山水满沟泥’。特别是春秋两季,延安沙尘暴频发,遮天蔽日。”
作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延安市大力实施以退耕还林为主的林业生态建设,在黄土地上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
1998年,吴起县在全国率先启动封山禁牧;
1999年起,延安市推行植树种草、封山禁牧、天然林保护、舍饲养畜等退耕还林工程措施;
在南泥湾,退耕还林“先锋”侯秀珍带领村民植树造林,栽下的树苗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
在安塞区雷坪塔村,村民张莲莲在荒山荒坡上造林1750亩,种植树木20余万株,绿染山川满目翠;
……
从黄沙飞舞到绿波荡漾,从荒山秃梁到层峦叠翠。如今,绿色成为陕北大地最美的底色。
“延安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千万余亩,仅2016年以来就完成营造林569万亩、义务植树5000多万株,森林覆盖率达53.07%,植被覆盖度达81.3%;年入黄河泥沙量由过去的2.58亿吨减少到0.31亿吨。”赵东说。
延安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更好的栖息环境。据统计,延安现有陆生野生动物264种。子午岭林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华北豹数量增至110多只,是迄今全国已知华北豹野生种群最密集的区域。褐马鸡、原麝、黑鹳等珍稀野生动物数量也不断增加。
在延安,越来越多的地方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种植、生态养殖、乡村文旅等产业,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王婕妤 李旭佳
发布日期:2024-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