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西安市制定规划、统筹力量,强力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
增绿于山 还美于城
文章字数:1,576
蓝田县洋峪生态屏障功能优化与生态服务功能提升工程现场。
  西安市南依秦岭,北靠渭河,生态区位极为重要。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西安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破解西安市资源环境约束、提高生态系统服务质量的现实需求,也是促进城市及区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多种手段摸清家底
  为让生态修复有的放矢,西安市采取多种手段摸清生态本底。开展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林业病虫害调查、秦岭地区矿山生态问题调查等专项行动;处理分析了近40年(1984-2023年)的3092景高分全色与多光谱卫星影像,掌握了植被覆盖率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利用商业多源InSAR数据,测量了秦岭北麓全域乔木高度;完成主城区165平方公里实景三维测绘,秦岭北麓5776平方公里实景三维测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生态监测网络。
  一体化保护修复
  《西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提出,西安存在水资源禀赋不足,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弱,局部地质环境受损等生态问题。对此,西安市对症施治,开展秦岭北麓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多要素增强生态韧性。
  近日,“陕西秦岭北麓主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周至县黑河入渭口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通过验收。工程现场,水生植物生机勃勃,白鹭等野生动物在新家园安家落户。
  该工程通过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改善区域生态系统、丰富湿地生物多样性,为东亚——澳大利亚水鸟迁徙提供栖息地及补给点,对区域环境质量提高,提升城市整体形象起到积极作用。同时,通过微地形综合整治、植物多样性营造、林地抚育全力打造湿地生态名片。
  近10年,西安森林覆盖率提升3.04%,活立木总蓄积量增加464.65万立方米,完成营造林19.41万亩;实施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建设,大熊猫、羚牛、金丝猴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栖息地质量进一步提高;系统实施“全域治水 碧水兴城”河湖水系保护治理,昆明池试验段、护城河等15座湖池相继建成,浐灞国家湿地公园——西安泾渭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等15处河湖湿地得到全面修复,新增生态水面1.27万亩,新增生态修复面积2.55万亩。
   提高矿山修复管理水平
  矿山生态修复是矿区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不仅能缓解土地资源短缺问题,保护生态环境,还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
  “以巩固历史遗留矿山修复成果为重点,采用自然恢复与必要的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态环境质量,把加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后期管护工作作为提高矿山生态修复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西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对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提出要求。
  以蓝田尧柏水泥小寨石灰岩矿山为例。该矿山位于秦岭主梁以北约16公里处,面积1.3122平方公里。近日,记者看到这里的山体已经“重披绿装”。
  过去,这里因多年的采矿行为,植被破坏、山体裸露。西安市蓝田尧柏水泥有限公司经过政企合力、科学设计、系统治理,完成矿山治理面积414.45亩,其中,恢复林地117.9亩、草地152.55亩、旱地73.65亩、园地70.35亩。乔灌草合理搭配有效恢复了自然生态系统,营造出“清新空气、清洁水源、美丽山川”的生态环境。
  2020年,西安市按照秦岭北麓整治相关要求,位于秦岭区域的矿山全部关闭退出,平原地区砖瓦用粘土矿全部按照绿色矿山标准进行生产。目前,西安秦岭区域共有矿山112座,其中,已人工修复85座,自然恢复27座。
  2020年至今,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严格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耕则耕”原则,采取“一矿一策”实施方案,对不同地形、不同条件的废弃矿点实施分类修复。截至目前,西安市已经先后完成矿山生态修复83处,修复治理面积231.86公顷。
  “接下来,按照《陕西省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十四五’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3-2025年)》和陕西省秦岭区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清零行动’的部署要求,在‘十四五’末,西安将全面完成秦岭区域矿山生态修复任务,还绿于山,绘就西安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修复处处长李任革说。 李欣泽
发布日期:2024-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