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营经营主体占比进一步提高
文章字数:1,769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我国实有民营经济经营主体总量18045万户,其中民营企业5517.7万户、个体工商户12527.3万户。民营经济经营主体占所有经营主体的比例从2019年的95.5%增长到96.4%。
“民营经营主体占比进一步提高,显示我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经营主体登记注册更加便利,市场活跃度较高。”市场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降门槛促公平 助企业敢闯敢投
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明确了“高效办成一件事”第一批13个重点事项清单。其中,属于经营主体办事的有8项,包括开办餐饮店、水电气网联合报装、信用修复、企业注销登记等。
为了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高唐县推动审批流程再造,把开饭店、超市等所需要的证照以联办方式办理。设置证照联办专窗,一次性准入、准营、退出。
2023年,市场监管总局牵头组织各地区、各部门开展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政策措施清理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共梳理2022年12月31日前制定的政策措施69万余件,作出废止、修订等清理处理的政策措施4218件,纠治了一批经营主体反映强烈的限制企业迁移、设置进入壁垒、谋求自我小循环等行为。同时,市场监管部门开展反不正当竞争“守护”专项执法行动。全国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共查办各类不正当竞争案件13296件,罚没金额5.82亿元。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宋葛龙说:“公平竞争是市场运行有效的基本条件,要全面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持续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增强公平竞争审查的刚性约束,促进生产经营主体充分竞争、优胜劣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推进信用修复 促企业释放活力
信用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信用就有了“污点”,在贷款申请、招投标等方面都会受到影响。市场监管总局积极推进经营主体信用修复工作,修订《市场监督管理信用修复管理办法》,扩大修复范围,开展抽查检查结果等信息的修复,建立部门协同信用修复工作机制,推行信用修复网上办。
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创新修复机制,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江西、山东、云南、西藏建立了“两书同达”机制,同步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和信用修复告知书,及时告知失信主体信用修复途径和方式。北京、云南缩短信用修复办理时限。江苏开展信用修复“一对一”提醒服务。安徽探索实施“承诺容缺”“承诺免查”“即申即办”三种信用修复模式,以承诺助力信用修复,同时设立“信用修复驿站”,提供注册登记、信用修复一站式服务。
截至去年底,全国市场监管部门累计为各类经营主体修复行政处罚信息85万条,修复经营异常名录信息496万条,修复个体工商户经营异常状态1776万户。依法解除这些经营主体在招投标、投融资、授予荣誉称号等方面的限制,释放经营主体活力。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信用经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雷认为,“要加快推动出台社会信用建设法,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
整治违规收费 为企业减轻负担
2023年,市场监管总局聚焦企业反映突出问题,开展涉企违规收费整治工作,严厉查处行政审批中介违规收费、商业银行强制收费以及水电气暖领域价格违法行为,着力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融资成本和用能成本。据统计,2023年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共检查涉企收费单位7.9万家,督促收费主体退还企业21.6亿元。
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近期,市场监管总局派人赴部分科技创新和制造业企业,开展针对性调研,发现科技创新企业重点关注新发明新工艺的保护成本,希望科技成果转化阻碍更少、费用更低;制造业企业更关注新开工项目的进度和设备更新改造,希望审批更快捷、融资成本更低、中介服务收费更透明。
接下来,市场监管总局将以涉企收费治理为重点,加大治理力度,从严查处违法违规收费行为。同时,加强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监管执法与政策制定的良性互动,推动结构性降费政策完善和优化。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市场监管部门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举措(2024年版)(征求意见稿)》,提出持续推进市场准入便利化改革、建立市场监管领域行政许可事项实施规范更新机制等企业期盼的具体举措,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降低准入门槛、促进公平竞争、减轻企业负担、整治违规收费……未来还将有一系列举措切实帮助企业放下包袱、大胆发展,充分激发活力,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林丽鹂
“民营经营主体占比进一步提高,显示我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经营主体登记注册更加便利,市场活跃度较高。”市场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降门槛促公平 助企业敢闯敢投
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明确了“高效办成一件事”第一批13个重点事项清单。其中,属于经营主体办事的有8项,包括开办餐饮店、水电气网联合报装、信用修复、企业注销登记等。
为了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高唐县推动审批流程再造,把开饭店、超市等所需要的证照以联办方式办理。设置证照联办专窗,一次性准入、准营、退出。
2023年,市场监管总局牵头组织各地区、各部门开展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政策措施清理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共梳理2022年12月31日前制定的政策措施69万余件,作出废止、修订等清理处理的政策措施4218件,纠治了一批经营主体反映强烈的限制企业迁移、设置进入壁垒、谋求自我小循环等行为。同时,市场监管部门开展反不正当竞争“守护”专项执法行动。全国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共查办各类不正当竞争案件13296件,罚没金额5.82亿元。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宋葛龙说:“公平竞争是市场运行有效的基本条件,要全面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持续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增强公平竞争审查的刚性约束,促进生产经营主体充分竞争、优胜劣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推进信用修复 促企业释放活力
信用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信用就有了“污点”,在贷款申请、招投标等方面都会受到影响。市场监管总局积极推进经营主体信用修复工作,修订《市场监督管理信用修复管理办法》,扩大修复范围,开展抽查检查结果等信息的修复,建立部门协同信用修复工作机制,推行信用修复网上办。
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创新修复机制,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江西、山东、云南、西藏建立了“两书同达”机制,同步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和信用修复告知书,及时告知失信主体信用修复途径和方式。北京、云南缩短信用修复办理时限。江苏开展信用修复“一对一”提醒服务。安徽探索实施“承诺容缺”“承诺免查”“即申即办”三种信用修复模式,以承诺助力信用修复,同时设立“信用修复驿站”,提供注册登记、信用修复一站式服务。
截至去年底,全国市场监管部门累计为各类经营主体修复行政处罚信息85万条,修复经营异常名录信息496万条,修复个体工商户经营异常状态1776万户。依法解除这些经营主体在招投标、投融资、授予荣誉称号等方面的限制,释放经营主体活力。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信用经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雷认为,“要加快推动出台社会信用建设法,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
整治违规收费 为企业减轻负担
2023年,市场监管总局聚焦企业反映突出问题,开展涉企违规收费整治工作,严厉查处行政审批中介违规收费、商业银行强制收费以及水电气暖领域价格违法行为,着力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融资成本和用能成本。据统计,2023年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共检查涉企收费单位7.9万家,督促收费主体退还企业21.6亿元。
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近期,市场监管总局派人赴部分科技创新和制造业企业,开展针对性调研,发现科技创新企业重点关注新发明新工艺的保护成本,希望科技成果转化阻碍更少、费用更低;制造业企业更关注新开工项目的进度和设备更新改造,希望审批更快捷、融资成本更低、中介服务收费更透明。
接下来,市场监管总局将以涉企收费治理为重点,加大治理力度,从严查处违法违规收费行为。同时,加强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监管执法与政策制定的良性互动,推动结构性降费政策完善和优化。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市场监管部门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举措(2024年版)(征求意见稿)》,提出持续推进市场准入便利化改革、建立市场监管领域行政许可事项实施规范更新机制等企业期盼的具体举措,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降低准入门槛、促进公平竞争、减轻企业负担、整治违规收费……未来还将有一系列举措切实帮助企业放下包袱、大胆发展,充分激发活力,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林丽鹂
发布日期:2024-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