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梦 向千万年前漫溯
文章字数:1,543

在陕西自然博物馆地下一层的“古生物长廊”中,足有两三层楼高的恐龙巨型骨骼化石总能收获一波波孩子们的欢呼、围观、惊叫,其脚下一组发掘距今约1000万年前的大唇犀、羚羊、鹿、三趾马等史前食草类动物骨骼化石,相比似乎略显平凡。
但官方名称为“蓝田汤峪河晚中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组”的这组化石,却是这座博物馆珍视的“镇馆之宝”。这不仅因为其发现过程意义特殊,更源于它们作为西安“土生土长”的化石群,揭开了“1000万年前,陕西关中是什么样子的”“那时候,关中地区的生物长相又如何”的种种属地谜团。
三个乡村少年打来让人兴奋的电话
“2012年8月4日下午,博物馆值班室里响起了急促的电话铃声,电话那头一个男孩激动地说,‘我们发现化石了!我们在蓝田这儿发现恐龙化石了!’”站在“古生物长廊”中,虽然时间已经过去12年,但当回忆起与蓝田汤峪河晚中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组“相遇”的那个盛夏,陕西自然博物馆馆长助理白毅依然有着清楚的记忆,语调兴奋。
蓝田县位于秦岭北麓、关中平原东南部,是古城西安的东南门户,这里地貌地形复杂,南部为秦岭山地,中西部川、塬相间,北部是横岭,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在古生物学界非常有名。
“孩子们发现的化石点就位于焦岱镇侯家匾村附近的河道内,所在的地层属红土层,经过流水的冲刷,我们当时清晰地看到一些古脊椎动物化石的碎片。”白毅回忆着当时三位十二三岁的少年争先恐后诉说的发现经过——在附近玩耍时,发现河水边上的石头与周围的石头像是巨型动物牙齿,想起课本里和电视节目对化石的介绍,一致认为这些奇特的石头很可能是动物化石,通过114查号台,找到并拨通了陕西自然博物馆的电话。
“最终,经过我们采集部分化石标本进行研究,随后又与西北大学古生物专家李永项教授、化石标本修复专家赵聚发高级工程师等专家多次奔赴现场取样对比,断定这批化石标本并不是‘恐龙’,而是距今约1000万年的新生代第三纪中新世的大唇犀、羚羊、鹿、三趾马等食草类古脊椎动物化石。”白毅表示,虽然不是恐龙化石,但在后来长达数年的持续发掘与研究中,三个少年的发现,依然让学界兴奋。
揭开关中平原千万年前的神秘面纱
记者了解到,陕西的古生物化石分布集中在三大区域,分别是关中、秦岭和陕北黄土高原区域。如今的关中平原深沉持重,八百里秦川气势荡荡,但当古生物学家们采用国际常用的相关测试手段进行实验,通过对犀牛、羚羊、鹿、三趾马化石的动物群组成和变化特点反演古环境和古气候的变化情况时,推测出关中地区彼时的生态风貌截然不同:1000万年前,这片广袤区域水草丰美、森林茂密,自然环境和气候非常适合食草动物的生长。
白毅指出,绵延起伏的草原为当时的食草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大大地促进食草哺乳动物的进化,犀牛、马、牛、羊和象的老祖先们享受着鲜美的嫩草,如“大唇犀”“三趾马”“铲齿象”这些它们的旁支,却也永远定格在了那个时代,在后来的自然竞争中被淘汰了。
让古动物再一次“站立”在故土之上
“化石就像记录着地球历史的文字。当古生物化石以更加立体、鲜活的面貌展现在公众面前,大众能更系统地了解生命演化、地质变迁。”白毅告诉记者,2012年,在将蓝田汤峪河晚中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组“搬入”博物馆后,科学家们也按照动物骨骼的生理结构进行修复,并依据已有标本的形状和尺寸进行复原,从而让“分散的骨骼”各就其位。在研究工作基本完成后,博物馆工作人员开始投入修复和装架。
一件件修复好的化石犹如“时间的艺术品”,吸引着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从它们身上,人们真切看到曾经的关中平原,近距离接触千万年前的同一片土地。
“每一块化石都包含着独特的历史信息,每一处细微的变化都有可能成为新的历史佐证。希望更多人‘读懂’这些被称为‘地球文字’的化石。”白毅表示。 孙欢
发布日期:2024-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