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抖音直播间年助销农产品47亿单,淘宝“村播计划”培训新农人主播逾11万名
手机成了“新农具”
文章字数:1,638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泗安镇二界岭中心幼儿园青年党员志愿者通过网络直播销售樱桃。 陈海伟 摄
  直播间里买农货,手机一点就下单。商务部发布的《2023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发展报告》指出,“数商兴农”成效显著,农产品销售增速快于网络零售总体情况。
  各大直播电商平台直播助农做得风生水起。培训主播、推荐引流、衔接市场……昔日“卖不出县、卖不上价、卖不对路子”的土特产,因为直播电商被亿万消费者追捧。手机也因此成为农民手中的“新农具”。
  随着直播助农不断深化,直播不仅带动了农产品的销售,更成为扶持地方品牌、拓展产品增值空间、加速形成规模化产业带的新动力。
  培育主播——
  让“菜鸟”变“达人”

  藏族小伙尼玛次仁的直播场景“画风”百变。有时是潺潺溪流,有时是巍巍群山。这一次,背景换成了皑皑雪山,他迫不及待地同网友们分享自己的“战果”:“我在给大家挖虫草,已经挖到10多个啦!”
  尼玛次仁来自云南省鲁甸县,一个远近闻名的药材之乡。滇西北高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这里盛产高品质野生虫草、松茸、桑黄等药材。
  去年,听说电商平台“淘宝直播”与当地有合作,尼玛次仁所在的合作社也想试试直播卖货。村民们觉得他口才麻利,便推荐他去丽江市区接受淘宝直播培训。
  “那时的我根本不懂电商,也没看过直播,完全是个‘菜鸟’。我能学会直播吗?心里完全没底。”尼玛次仁没想到,这次培训完全是从零开始,从头讲起。先向学员普及电商是什么、能起到什么作用;再一步步带学员开通直播号,教学员直播技巧和注意事项,缓解学员紧张情绪。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尼玛次仁逐渐上手,还摸索出了贴近自然、有独特民族风情的直播风格。
  “有时,我会直接带大家去看药材长在哪里,让大家有更直观的感受。有时,我会拉上村民在直播间唱歌跳舞。顾客购买我们直播间的商品,还会收到附赠的哈达和金刚结,寓意‘来自高原的祝福’。”分享起自己的直播经验,尼玛次仁头头是道。
  质量上乘的特色产品、轻松愉悦的直播氛围,让尼玛次仁收获不少惊喜。从去年11月开播,运营不到半年,直播间月销售额就突破了百万元。这位土生土长的农村小伙,从“直播菜鸟”变成了“网红达人”,不仅通过直播把家乡药材卖到全国各地,还带动更多村民加入直播行业。酥油、藏香、珠串……从民族特产到手工艺品,如今,合作社直播间内售卖商品品类已达上百种,村民收入也芝麻开花节节高。
  搭建桥梁——
  送“小农户”进“大市场”
  晚上8时过后,福建省屏南县城里大多数农产品门店已经打烊。但在县农产品直播中心的直播间里,“小田姑娘”田小宇正忙得起劲儿。扎着两条马尾辫、穿着一身红衫,她熟练地讲解手中的屏南特产:“这一款菌汤包,不熏不染无添加,每一份都有检测报告”“只需泡发30分钟就能下锅”……
  屏南位于福建东北部,海拔逾800米,山清水秀,气候湿润。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让这里成为食用菌生长的绝佳之地。数据显示,屏南县是中国南方最大的香菇生产、出口基地之一,年产鲜香菇4万吨,全县80%农户从事香菇等食用菌生产行业。
  但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再优质的菌菇也害怕大山的阻隔。在全国农产品市场供应链中,零散初级产品处于弱势地位。因为不能跟消费者“见面”,无法准确获知市场需求和反应,卖得好时,难以总结经验,卖得差时,也探究不出问题根源,只能陷入盲人摸象的无序循环。
  打从开启直播后,田小宇与顾客的直接互动多了起来。每次下播,她都会认真记录、归纳网友需求和建议。根据这些反馈,她不仅在直播间里教大家辨别菌菇好坏,还讲解福建特色的煲汤方式,大受欢迎。
  一根网线、一部手机,直播畅通了产销,架起了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间沟通的桥梁。在短视频和直播场景下,通过实时互动,生产者和消费者实现了无缝对接,为农业转型升级找到更明晰的方向。
  不久前,尼玛次仁领到了作为主播的第一座奖杯。这对他来说是个巨大的激励,让他有勇气把眼界打得更开、看得更远。现在,他有了一个新目标:不但要把家乡的乡货卖出去,还要让更多人知道,它们是来自云南鲁甸的产品。
  “因为有了直播,更好的日子,就在前方啦!”尼玛次仁眉目间流淌着笑意。 袁子涵
发布日期:2024-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