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封至模生平艺术展开展
一批珍贵秦腔剧照首次面世
文章字数:1,442
展览开幕现场,年轻的秦腔学员与老师同唱秦腔。 尚洪涛 摄
  当秦腔剧种的一批尘封近百年的珍贵老剧照在观众眼前“徐徐展开”时,无人不感慨秦腔昔日光耀夺目的风采。其中,相当数量的以易俗社先贤封至模先生为主线的秦腔文献资料此次在西安首度亮相。近日,陕西省文化馆曲江馆区人头攒动,“剧坛楷模——封至模生平艺术展”将秦腔的一个时代生动还原,通过手稿、剧照、唱片、实物等,展示了一部珍贵详实的秦腔回忆录。
  震撼
  老剧照诉说百年秦腔往事
  纵观封至模先生一生,他不仅在易俗社向外拓展、发展的关键阶段承上启下,使秦腔剧种一举走出潼关、走向京城更广阔的舞台,走向抗日救亡宣传的前沿阵地,更在当年秦腔剧种改良、改革方面起到了扛鼎作用。这次展览,是为了纪念封至模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逝世五十周年。
  人潮涌进展馆,一批从未面世过的秦腔高清老剧照精巧地制成了长达百米的环状胶片模型。封至模《贵妃醉酒》里反串旦角杨贵妃的形象、《汾河湾》反串旦角柳迎春的形象、《群英会》里扮演小生周瑜的形象……均素净、典雅,温润如玉,眼里的盈盈波光似乎诉说着易俗社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段高光时刻。
  除了封至模本人、家人及易俗社旧照之外,诸多秦腔名角赠送给封至模的老剧照依然明艳照人、一如往昔。这一批首度面世的老剧照给观众们带来了关于秦腔艺术的新鲜感。主办方负责人透露,这一批老剧照均是从南京封先生后人那里找来的原版,品相完好,之前从未面世过。
  追忆
  改良戏妆引各秦腔剧团前来“偷学”
  封至模先生不仅是戏剧活动家、教育家、导演、秦腔剧作家,更是一位绘制脸谱与妆容的高手。
  封至模早年毕业于国立北平艺专,在舞台美术等方面造诣颇深。如今秦腔戏台人物服化道之所以是今天戏迷们看到的模样,均是他当年一手设计、改革的结果,那些对于秦腔视觉及妆造方面的改良都被秦腔界津津乐道,怀念至今。
  封至模侄孙封五昌告诉记者,上世纪三十年代,封至模先生对秦腔舞台的设计与改良可谓大刀阔斧。1931-1938年间,他将学习、借鉴京剧、话剧舞台的表演细节运用在秦腔舞台上。他首先提议净化舞台,将乐队安放到侧幕演奏,在一方戏台上只留演员表演。他在秦腔化妆方面做了更细致入微的改革,当时的秦腔戏妆很淳朴素简,旦角脸上的妆几乎是若有似无,脸上也并无多余装饰。他借鉴京剧演员前额贴片子的装束,让旦角演员的妆造显得更加饱满、典雅。那一段时期,焕然一新、精美绝伦的旦角戏妆一登台便赢得满堂喝彩,旦角眉眼更加醒目生动,不但视觉效果精致婉约,而且能够更完美地表达戏中人物的情绪。
  “这一改革的消息很快传遍西安,关中甚至外地剧团的人也买了票进来看戏,目的是为了偷学。看了几场戏之后,各剧团回去都按照易俗社的戏妆改妆,秦腔舞台的戏妆一下子有了新气象,人物显得更立体丰满了。”封五昌说。
  妆容美得有风格还不算,封至模还改良了秦腔的盔帽和戏服,借鉴京剧、豫剧所长,补秦腔之短。展览展出的当年封至模重新改良设计的戏服与盔帽原件,即便经历近百年时光也宛如簇新,用今天的审美眼光看也显得极为考究,引来众多戏曲爱好者惊叹的目光。
  现场展示的还有封至模先生亲手绘制的秦腔脸谱,也是当年经他精心设计改良的,融合近代秦腔特有的美学元素。易俗社如今存世的500余幅脸谱,在陕西、甘肃等各院团存世的脸谱中独树一帜、自成风格。
  这次首度面世的珍贵文献资料不仅是封至模一生戏曲事业的回顾,更是中国秦腔史、易俗社社史一页重要篇章的侧记。
  6月22日上午,还将举行一场隆重的封至模生平艺术座谈会。那些尘封在故纸堆里的秦腔往事,将通过专家们的娓娓讲述,一一浮现在世人眼前。 职茵
发布日期:2024-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