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获救大学生承诺做志愿者是种必要的回报
文章字数:733
  总有驴友因冒险而受困,对北京门头沟的干部和救援者来说,几乎每周都需要进山救援。据报道,近日,被困野山近7个小时后,9名大学生终于获救,并表示将会在此后参加志愿者服务,以回报救援人员的付出。
  以往,成功获救后,驴友们也总会表达感谢之情,表示会吸取教训。此次,获救人员承诺以参加志愿服务的方式,回报救援人员付出,还真不多见。
  其实,这正是当地对“如何让穿越野山的人们真正吸取教训”的一次探索。在属地政府、社会救助力量及当事人共同协商的基础上,获救者以承诺参加志愿服务的方式,为自己一时的鲁莽和冲动付出“代价”,让获救者在服务他人中增强公益意识。
  对陷入困境中的个体进行救援,遵循的是生命至上的理念。所以每遇求救,救援人员总会不惜代价。此次事件中,接到报警后,消防人员、蓝天救援队、120急救人员,一共30辆车、92个人,在暴雨瓢泼的夜晚参与救援。
  类似的救助,多由地方政府承担所有成本,被救助者洒脱而去显然不合适。所以,违规的少数人理应承担相应的救援成本。但这种成本,若变为“由个人承担的费用”,又面临救助费用如何计算、谁来追偿等问题,并不好落实。而让获救者承诺从事志愿服务,就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在服务方式上,并不做限定,城市、山区都可以,捐赠、植树等都行,这就大大降低了服务门槛,也让这类项目容易落地。在服务接受度上,则是通过多方协商、鼓励,而非强制。从实行情况看,“被救助者自身也对这种形式很认可。”
  让被救助者承诺参加志愿服务,究竟会在多大程度上遏制野游蔓延乱象、减少驴友遇险频次,尚待观察。但其背后传递的公共成本分担意识,则有利于增强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
  接下来,或许还需探讨更多办法,让违规的驴友在获救后,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以此提醒更多人,不要将自己轻易置身于危险之中。
  迟道华
发布日期:2024-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