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都育“新”机
文章字数:1,398

今年一季度,咸阳市GDP同比增长7.9%,增速位居陕西省第一;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七大支柱工业增速明显,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3.3%。
近日,记者走进咸阳市,探访这里持续优化科创生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速产业向“新”的生动实践。
厚植沃土 科创“种苗”加速落地
在橡胶密封制品行业,西北橡胶塑料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可谓“资历”深厚,是全国首批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
近日,在西北橡胶塑料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展台上陈列着规格各异的橡胶密封件、特种橡胶制品、专用橡胶型材等产品。
“围绕国产电子装备配套,公司研制特种精密橡胶制品200余种,解决了关键密封材料的进口替代和技术难题。”西北橡胶塑料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拴美自豪地说,公司形成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定制生产模式,配套龙头企业超20家。
5月,西北橡胶塑料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电子装备配套万级净化间改造项目开工,预计年内完工。届时,公司在该领域产能将大幅提升,产值达2亿元。
筑巢引凤 涵养人才“蓄水池”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关键变量”。
咸阳市拥有高校15所,科研院所17个,科研实力居全省第二位。以往,由于毗邻省会城市,咸阳市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虹吸效应”的考验。
聚焦人才这一“关键变量”,咸阳市给出“解题”思路——筑巢引凤,打造“软硬兼备”的发展环境。
在咸阳高新区的中国电子西部智谷,40万平方米的建筑群矗立,100多家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群发展的规模效应。
加快建设中国电子西部智谷、光电产业园、正泰电气技术中心、秦创原咸阳科技企业孵化中心……咸阳市以迫切的聚才之需、诚挚的爱才之心、务实的留才之举,持续涵养人才“蓄水池”。
咸阳市聘请院士顾问55名、科技大使191名、科技特派员2175名,探索出“四支队伍”转化科技成果的“咸阳模式”,举办“人才兴咸”大会、“三项改革”进咸阳、中国创新挑战赛、院士咸阳行等活动,让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有机液体储氢材料、钠离子储能正负极材料中试及产业化、机械工业超精密坐标测量机工程研究中心……如今,得益于便利的交通网络、丰富的土地储备以及对科技型企业的大力支持,一大批省内外高端人才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相继落地,咸阳“蝶变”为成果转化和产业承接的“优选地”之一。
阳光雨露 构筑“雨林”式创新生态
增信心重在优环境。为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咸阳市实施科技型企业三年倍增计划和“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大力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对科隆新材、天成航材、中科启航等创新能力强、成长性高的科技型企业建立重点企业培育库,开展“一企一策”服务,加快推动企业成长。
3年来,咸阳市科技局共争取省级科技计划项目924个,争取资金2.2亿元,设立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引导基金,扩大市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种子基金规模。2023年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经费达9700万元,有力引导金融活水滋养科创沃土。
“咸阳良好的投资环境和齐全的产业配套,是吸引我们来这里投资的关键。”三立智能电气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建学说,不出园区一公里,生产所需的配套都能配齐,极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对于企业而言,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须臾不可缺少。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雨林”式创新生态加速形成。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正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古都向“新”前行。 苏怡 李桦
发布日期:2024-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