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孔》再现史诗般的关中豪气
文章字数:2,564

继《城市在远方》之后,铜川作家唐云岗先生的又一部长篇小说《大孔》问世了。粗读后,我把柳青的《创业史》、陈忠实的《白鹿原》和唐云岗的《大孔》三部书放在一起,反复比较,细细思索,总觉得这三部书有相同之处,相通之处,但又反映的是不同时期的人物,故事和场景。相同相通之处是都以陕西关中为大背景,以人们在灾难、饥荒中顽强挣扎、抗争、寻求生存之路的故事为主线,描写的人物众多,把人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曲折而又波澜壮阔;不同的是,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不同的年代,人们的命运和结局就自然不同。
唐云岗的《大孔》很显然受到了《创业史》和《白鹿原》的影响,有和《创业史》一样的陕西关中大旱灾荒年景的叙述,也有《白鹿原》一样的众多人物塑造的描写,深刻刻画了陕西渭北旱原一个名叫“大孔”村的农村农民生活,历史性与现实性做到完美融合,让“大孔”这个小社会小舞台,反映出了大社会大背景,展示出了渭北旱原上的关中百姓与饥饿、贫穷、灾难斗争的豪气。
书中说到“这一年大孔进入了民国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928年,陕西关中大旱年),按说应该又是一个平平常常不咸不淡的年份。可自打开春后,一切似乎变得怪异起来……刚进入四月,天气似乎突然就进入了三伏天,尚未顾上换季的人们在懵懵懂懂中仿佛被架上了蒸笼。刚刚变绿了的植物更是不堪凌辱,树叶卷起了边儿,仿佛一个个小喇叭,不知道想吹奏什么曲子;小麦、玉米的叶子拧成了绳,蔫头耷脑的就像一个行将就木的老者,野草也似乎只有出得气,没有进得气……”用这样的描写向人们展示了陕西关中乃至渭北旱原大孔村大旱之年的来临。更为荒诞的是冯德富家的老母猪下了一个像“象”一样的怪物,这个消息在大孔寨子里迅速传开了,从这时开始连年灾害的厄运像碾盘一样,重重地压在大孔人的身上。旱灾、饥饿、人祸、动荡,折磨着大孔人。寨子里居住着冯柴两大族裔,冯姓更大,差不多占据了寨子的四分之三,小说通过对冯柴两个家族矛盾斗争的刻画,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了大孔的村民们在家仇国恨中煎熬纠缠的生存状态,沉浸在对过去苦难生活的思索和回忆中。
《大孔》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的真实性、现实性和宏大性。
任何文学艺术,它都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创作者如果没有广阔的、深入的、丰富的生活阅历,他是无法创作出优秀作品的。
《大孔》一改作者往日的文风,立足于“大孔”这个小舞台,写出了曲折波澜的渭北农村生活。《大孔》最突出的特点是所描写的虽然是发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故事,但所描写的农村农民生活却非常扎实,因而就大大丰富了整部作品的内涵。让人很耐读爱看。在当今文学创作中,如此生动、丰富、真实地描写农村农民生活的作品已不多见了。
唐云岗题说:“当人们身处灾难之时,理想与信念在坚定生长。”这也许是唐云岗先生创作《大孔》的动力和源泉。当天灾人祸来临之时,大孔人也有着恐慌,还要忍受着饥饿的折磨,但大孔人没有倒下,没有离散,没有让大孔这个寨子真正成了大空,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着、斗争者、坚强者。
民以食为天!饥饿之中,这成了大孔人要顽强地活下去的信条。
“俭才的父母因贫穷、因饥饿,双双自杀了。看着俭才可怜,自家人便你一疙瘩搅团,我半碗稀汤,他一把麸糠的施舍他。虽然吃不饱,但也能捂着肚子往前混。但时间一长,自家人碗里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稀,一个个自顾不暇,怜悯心也就慢慢淡了。有一天,俭才突然发现,碾盘和磨盘的外壁上有一层可疑的白,用手指甲一划,碾盘上果然显现出一条条淡淡的印痕。俭才大喜过望,忙扔下碾盘把,扑到碾盘上,伸出舌头,狗一样的舔了起来。舔着舔着,俭才爬上了碾盘双膝跪在碾盘上,转着圈的舔开了。碾盘舔完了,他的舌头又伸向了下磨盘壁和上磨盘顶。俭才的舌头磨破了,血染红了磨盘壁。但他顾不上这些,似乎也没有感觉,继续贪心地舔着舔着……”从这段细腻生动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饥饿给大孔人带来的恐惧,也能深切感受到人们求生的欲望,更感受到一种震憾和伤感,从中体会到文字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凄惨美。
《大孔》一书,从头到尾,天灾、人祸、饥饿就伴随着大孔人,但苦难的岁月,并没有吓倒大孔人,在抗租的反抗中,在学生革命中,在寻找脱离苦海的经历中,同样都显示着大孔人特有的豪气。灾难、饥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丧失了骨气。《大孔》一书的成功,还表现在它叙述故事的艺术形式性和宏大性。它有生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又有严肃深刻的思想内容,两种完美的结合,提高了小说的品位,书中对生活的冷峭、深邃的描写,对人物语言举止、思维的细致刻画,让整部作品显得十分流畅、合理、可信,篇幅宏大,情节、人物、单线交织发展,却又完整自然的框架式的艺术结构,都显示出作品的独到之处。小说中成功塑造了一群朴实无华,又敢于同命运抗争的人物形象,如冯得富、冯得显、冯有才、冯得才、冯和才、冯俭才、柴老八、柴一刀、冯媒婆、蓝玉和史佳怡等等,这些人物栩栩如生,让人过目难忘,印象深刻。成功的人物塑造,多层次多角度拓宽了小说的深度和广度,使整部作品的内容显得曲折生动,大气磅礴。
这部以叙事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小说,其艺术感染力远远超出了过多浓墨重彩,刻意渲染描绘的作品,原因就在于作者生活本身的丰富和魅力。
唐云岗先生很好地做到了“故乡——历史——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用他的智慧和洞察力,用他对故乡的眷恋和热爱,用血与泪写下了“大孔”昨天的历史和悲哀。
历史的过往是指向当下的一种严酷的现实,唐云岗先生站在当下的视角回看历史境遇,感受并未远去的悲痛、苦难和血雨腥风,他是无法抑制住自己的激动和冲动的,他必须写出来。写出来是心愿是成功,不写出来就是遗憾和颓废!现实主义是离不开历史感的,历史感并非作家对历史的全部分析或即时反映,而是体现为作家“生活在其中”的意识,一种时间、空间与文明洪流汇集于此的坐标感,唯此,人或历史才能体现他们的存在与意义。所以说《大孔》这部作品是成功、成熟的。这是近年来,一部功力比较扎实的作品,历史时代感强,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特别是能把人物的命运与性格的展示,同整个社会的历史现状结合起来,使作品有了一种宏大、壮阔、深沉的厚重感。
作品的不足之处在于叙述笔墨过于均匀,故事情节还略显平淡单一,曲折性、矛盾性不够突出,基本上没有什么重要的关键的“核心”高潮,人物的描写也还不够丰富,浓淡相宜不足。
这部作品似乎意犹未尽,期盼着云岗先生再创佳作。
发布日期:2024-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