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汉中:全域治水 永葆幸福蓝图
文章字数:1,491

  近年来,汉中市生态环境局紧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坚持水环境污染治理、水生态系统修复、水资源精细管理,统筹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各项重点工作,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列,优良水体占比100%,16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所测项目达标率100%,9个农村“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所测项目达标率100%,4个灌溉规模10万亩及以上农田灌区共8个监测断面,所测项目均达标,达标率100%。
  2023年3月,汉中市颁布实施《汉中市汉江水质保护条例》《汉中市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重点工作,细化分解为5个方面37项具体措施,先后完成66条河流健康评价和23条河流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审批,在汉江及嘉陵江干流、西汉水1441个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并制定了汉江、嘉陵江流域“一河一策一图”环境应急响应方案,实施汉江湿地保护区退化湿地植被修复、嘉陵江小微湿地保护监测等项目,增殖放流水生生物苗种142.5万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0平方公里,以全流域、全过程精细化管控推动水质提升、力争全省最优。
  先后与广元市、陇南市、安康市建立联防联控机制,联合巴中市、陇南市开展陕甘川毗邻地区突发环境事件隐患排查整治,成功承办“卫士·2023”陕西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陕甘川三省河湖长制联席会议和三市八县(区)联合巡河活动,与安康市签订《跨界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协议》,进一步完善全市水质监测预警体系,布设监测断面汉江流域44个,嘉陵江流域20个,每月开展一次手工监测,配套建设了流域水质热点网格监管平台,布设水质自动监测站18个,水质微型监测站42个,实时监控水质变化情况,形成了覆盖全流域的水质监测网络,完成各县区乡镇及以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报告编制送审。
  修订《汉中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开展老旧供水管网改造,实施洋县引酉、勉县军民渠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已完成18.9公里老旧供水管网改造,用水总量持续控制在16.94亿立方米内,汉江汉中Ⅱ断面生态流量全年达标。制定《全市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消空白五年工作计划》,深入实施全市镇级以上建成区污水处理设施运营能力提升行动,加强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监管和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城固桔园镇、宁强县广坪镇等4个镇级污水处理厂;持续推进中心城区雨污分流建设,实施中心城区规划五路、古渡路中段、三幼配套道路雨污分流建设,改造雨污管网30公里、新增雨污水管道38.1公里。近年来,全市共建有污水处理厂12座,日处理污水能力38.28万吨,完全满足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需求,其中中心城区三座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率均达95%以上。
  结合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因地制宜,梯次推进,目前共建设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218个,配套管网2296公里,覆盖744个行政村,并将治理范围逐步扩大,成效逐年提升。同时,大力推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第三方运行维护,生态环境部门定期开展水质监测,确保治理设施正常运行,污水达标排放。目前全市177个镇办中,共有污水处理厂114座,日处理能力达到了50.86万吨,剩余44个未建成集中处理设施的镇办,规划将于2028年前全部覆盖。目前,全市镇级以上污水处理设施全部实现了24小时在线监测,出水水质均达到了国家要求的一级A类标准。全市已实现动态排查整治农村黑臭水体,并实行动态清零,不断推动农村污水收集率、处理设施运行率“双提升”。
  下一步,汉中生态环境局将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协同保护,切实扛牢“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政治责任,在持续加强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修复等方面持续发力,坚决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保障,不断增强治水兴水的使命担当,用心、用情呵护好每条河流,努力让汉中在湖光山色熠熠生辉! 本报记者 韩轩
发布日期:2024-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