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财政积极探索产业创新新路径
文章字数:1,067
今年以来,陕西财政通过企业梯度培育、构建创新联合体、“三项改革”、财金联动“四个聚力”,打通平台建设、多元投入、人才培养“三个畅通”,探索支持产业创新路径,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最大增量”。
“四个聚力”建强成果转化新平台
陕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超过3亿元,大力支持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工程,通过后补助和研发投入奖补等方式,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后备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培优扶壮力度。2023年全年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全年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增长50%、37%。
陕西财政每年下达7亿元,用于支持“双一流”学科建设,加大对基础研究投入力度。支持省内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围绕氢能等重点产业链,组建20家创新联合体。每年安排资金4亿元左右,以省级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为抓手,支持建立自下而上关键技术创新需求发现机制。攻克关键技术363项,解决“卡脖子”难题54项,填补国内空白22项。
陕西财政推广“先使用后付费”“权益让渡”等方式,支持遴选西安理工大学等4所高校开展“三项改革”综合试点,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三项改革”促进创新要素精准对接、高效耦合,让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更好协同起来,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陕西省156家单位的8.5万余项成果实现单列管理,近两万余项成果走向市场转化。
陕西省财政厅每年安排4亿元,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实施三秦英才等计划,探索“校招共用”引才用才机制。完善科技人才梯次培养机制,支持组建科技经纪人、“科学家+工程师”、“新双创”等“三支队伍”。陕西财政建立健全银行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等领域支持力度,累计发放“秦科贷”“工信贷”风险补偿贷款417亿元。
“三个畅通” 打通成果转化全链条
陕西财政围绕陕西省34条重点产业链布局,完善相关财税支持奖补政策,引导龙头领军企业加强中试能力建设,持续优化和打造一批中试基地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推广“实验室+产业化公司”模式,推动含能材料、旱区农业等陕西实验室实体化运行,推动重点行业“数智化”转型。
陕西财政大力拓宽资金供给渠道,构建多元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供给体系,发挥政府性引导基金作用,健全母基金投资容错尽职免责机制。完善科技型融资担保体系制度,用足用好银行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陕西财政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组建跨界合作的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团队,推动高校进一步加强交叉学科建设,培育一批复合型科技经理人,为科技成果转化与落地提供全链条服务。
本报记者 刘姚尧
“四个聚力”建强成果转化新平台
陕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超过3亿元,大力支持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工程,通过后补助和研发投入奖补等方式,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后备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培优扶壮力度。2023年全年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全年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增长50%、37%。
陕西财政每年下达7亿元,用于支持“双一流”学科建设,加大对基础研究投入力度。支持省内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围绕氢能等重点产业链,组建20家创新联合体。每年安排资金4亿元左右,以省级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为抓手,支持建立自下而上关键技术创新需求发现机制。攻克关键技术363项,解决“卡脖子”难题54项,填补国内空白22项。
陕西财政推广“先使用后付费”“权益让渡”等方式,支持遴选西安理工大学等4所高校开展“三项改革”综合试点,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三项改革”促进创新要素精准对接、高效耦合,让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更好协同起来,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陕西省156家单位的8.5万余项成果实现单列管理,近两万余项成果走向市场转化。
陕西省财政厅每年安排4亿元,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实施三秦英才等计划,探索“校招共用”引才用才机制。完善科技人才梯次培养机制,支持组建科技经纪人、“科学家+工程师”、“新双创”等“三支队伍”。陕西财政建立健全银行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等领域支持力度,累计发放“秦科贷”“工信贷”风险补偿贷款417亿元。
“三个畅通” 打通成果转化全链条
陕西财政围绕陕西省34条重点产业链布局,完善相关财税支持奖补政策,引导龙头领军企业加强中试能力建设,持续优化和打造一批中试基地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推广“实验室+产业化公司”模式,推动含能材料、旱区农业等陕西实验室实体化运行,推动重点行业“数智化”转型。
陕西财政大力拓宽资金供给渠道,构建多元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供给体系,发挥政府性引导基金作用,健全母基金投资容错尽职免责机制。完善科技型融资担保体系制度,用足用好银行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陕西财政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组建跨界合作的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团队,推动高校进一步加强交叉学科建设,培育一批复合型科技经理人,为科技成果转化与落地提供全链条服务。
本报记者 刘姚尧
发布日期:2024-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