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汉服产业如何破圈突围?
文章字数:2,447

衣裙轻舞,环佩叮当,巧笑倩兮,花钿灼灼。“五一”假期期间,身穿汉服来自山东临沂的大学生周梦琪游览西安时感慨:西安和汉服的适配度太高了!
带着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她和大学同学选择到西安来一场“穿越之旅”。来西安前,周梦琪带了一套在老家曹县购买的汉服。“我们老家是汉服生产之都,到处都是卖汉服的,看西安到处是穿汉服的,不知道有没有卖汉服的店?”
如今,来西安体验穿汉服打卡拍照风靡全国,大大小小的汉服装造店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大街小巷。面对如此巨大的汉服需求,陕西本土汉服生产企业却远远不及曹县。今年一季度,曹县汉服销售额达到19.8亿元,其中马面裙网络销售额为8.87亿元,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陕西本土汉服产业应更有优势首先获取这一波红利,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
产业链缺失 制约汉服发展成关键
在山东曹县有句口头禅:“空着手走5公里,就能做出一件汉服。”
近几年,曹县汉服产业在发展道路上一路飞奔,开启“狂飙”模式,目前已形成原创研发、设计制作、辅料辅具、体验展示、网络营销、线下销售等完整的产业链。
在曹县大集镇、安蔡楼镇等汉服产业聚集区,已经做到了在5公里内完成一条裙子从设计、生产到展演、销售、物流等所有环节,使汉服的性价比得到提升。
据统计,曹县现有汉服上下游企业2282家,网店13989个,印花机1084台、绣花机3758台,汉服从业者接近10万人,在销款式达5000余款且每日都有上新,完全做到了5公里以内的产业集群化,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品牌孵化体系,并呈现出迭代升级、裂变发展的势头。
相比于曹县,陕西汉服产业链几乎为“0”。
“我认为汉服最终还是服装生产,陕西地区配套的产业链和沿海地区相比还是很薄弱,现在我们工厂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汉服产业链的不足。”汉中卿如故汉服品牌创始人冯翔介绍说,“像我们厂汉服的布料从杭州产出,印花工艺主要是苏州,绣花工艺则是在曹县和成都,在陕西我们是没有友商的,我们的原材料从下单到达工厂就需要4-5天的时间,相比于曹县,他们已经能够实现次日达,我们在时效性上差了很多。”
在陕西雅尔艾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工人们在生产线前忙着裁剪、缝纫、压花……不久之后,一批精美的汉服将被送到全国各地汉服“同袍”们手中。
陕西省服装协会会长、陕西雅尔艾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寇增文表示:“就产业链而言,陕西基本上是以服装的生产为主,本地缺少汉服的面料生产,要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是需要一个过程,但这个过程不影响我们汉服的生产。”
寇增文也坦言,山东曹县,作为全国最大的汉服生产基地,是以加工为主,而加工则是以一家一户为主,相比于工厂,曹县的加工的能力其实并不强,它主要是有千千万万个小的加工厂才汇聚成了一个大的生产基地。
“大市场小生产”产业需转型升级
走在西安大唐不夜城、钟楼等景区周边,汉服装造馆比比皆是。据相关数据显示,国内汉服相关企业达5391家,其中西安汉服相关企业1263家,占比达23.43%,居全国第一。但仔细研究发现,陕西本地多以装造馆为主,生产企业屈指可数,造成了大市场小生产格局。
“造成陕西省的汉服市场处于大市场小生产是有其历史原因的,过去陕西主要以生产工装、职业装和羊毛防寒服这一类产品。而陕西省的汉服消费市场非常庞大,生产却滞后于别的省份,主要还是缺乏规划和配套,因此我们急需转型升级,并做好汉服的规划,建立生产配套体系,形成汉服产业链。”寇增文说。
人才的缺少,也成为陕西中小汉服企业发展的一道门槛。“我们想招一名设计师很难,优秀的设计师就更难了。”冯翔说。
在汉中当地找一名专业的裁剪师傅是很难的,冯翔往往是通过四处打听,才找到一位做过类似工作的,工厂给了他比较高的工资才愿意留下来,所以专业人才的匮乏也制约了产量。
人才,特别是设计领域人才的短缺也曾是曹县的痛点,早期的曹县汉服企业缺乏设计能力,多数都是跟风抄袭,借助大品牌的热销款进行大规模山寨,也因此让一些企业陷入法律纠纷,来自曹县的汉服也被贴上廉价、抄袭的标签。 为解决这个问题,2022年7月,曹县县政府和山东省服装设计协会成立了曹县汉服设计研究院,该研究院旨在撬动服装设计协会的人才资源,赋能当地汉服企业。目前曹县在人才培养上坚持两条腿走路。一边是学院派,即艺术设计出身的院校学生;另一边是成立专门设计团队,主要是一些汉服爱好者。两者各有优劣,学院派在认知高度上更高、眼界更高,而汉服爱好者则更能洞悉市场的瞬间变化,为商家提供更多市场信息。
创新升级 破圈才能突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因此,汉服在新时代,也应做好创新升级,才能破圈突围。
“目前企业正从产品升级、生产智能化、人才培养三方面对企业升级改造。”寇增文表示,对于陕西大多数的服装生产厂家还没有转产汉服,作为陕西省服装行业的会长单位,雅尔艾实业集团公司有责任也有能力把汉服这个工作做起来,把汉服的生产在陕西省带头推动起来。
业内专家也表示:汉服的创新不仅仅是设计风格的推陈出新,还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入手。在生产制造环节,需要引入更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提高汉服的制作效率与品质,确保每一件汉服都能达到精益求精的标准。同时,要积极探索新的面料与材质,让汉服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基础上,增添更多现代时尚的元素。
此外,人才培养也是关键。要加强与高校、专业机构的合作,培养一批既懂汉服文化又具备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为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还应注重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比如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打造特色汉服旅游线路,让游客在游玩过程中深度体验汉服文化的魅力。
三年前,一位曹县网红在短视频平台上坚持不懈地喊着麦,用“666”的梗把曹县这座鲁西南小县城喊成了可与北上广媲美的“宇宙中心”,曹县的汉服跃然而上。
同袍雅聚,尽展风华。原先小众的汉服已经“出圈”,陕西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得天独厚历史文化氛围,具备的天然优势和优生土壤,中国“汉服第一城”的争夺,还没有最终定论。
本报记者 吴鹏飞 魏建军 周生来
发布日期:2024-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