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景观助力乡村振兴
文章字数:2,380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五大振兴里,作为语言文字的直接呈现,语言景观发挥着重要作用。何谓语言景观?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景观指的是在公共空间内具有可见性和凸显性的语言呈现,如地名、路牌、广告、店铺招牌等。随着语言景观研究的深入,其内涵和概念不断扩大,呈多模态特点,已有的语言景观研究关注的多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语言选择和语言使用问题,而乡村语言景观很少被关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乡村语言景观建设不应被忽略。这里所说的乡村语言景观指在乡村语境中出现的村名、村容标识、村规民约、宣传标语、农家乐餐饮标牌、壁画涂鸦等一切视觉性语言形式的呈现,甚至包括口语方言等非视觉性语言形式。
语言景观服务于产业振兴。教育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语委印发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指出“发挥语言文化在创新设计产品包装、宣传广告、景观文化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提升产业、产品附加值。”乡村振兴,首要是产业兴旺,产业振兴一定程度上需要发挥语言景观的信息传递功能和服务功能。如,在“一村一品”项目的宣传与推广中,可结合产品特点,选用合适的色彩、字体制作特色的宣传手册、乡村海报墙等;互联网时代,考虑全球客户需求,也可制作多语种电子手册,将当地的美食美景、手工手艺、农牧产品用不同的语言推广出去;再比如,乡村旅游康养项目中,以“田园+健康+旅游”为主题,针对游客需求,在指示标牌的设计和呈现上凸显核心内容的同时,融入方言文化,构建具有时代性、地域性的乡村语言消费符号,凸显乡村产业的独特价值。
得体的语言景观必然带动乡村文化的振兴。乡村语言景观是乡村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承载着乡村群众的生活理念、文化传承以及精神价值。如陕西杨凌地区,因文化底蕴深厚,很多村名都含有历史典故,如“姜嫄村”“太子藏村”,这些村的标牌多为简体汉字和汉语拼音构成的双语标识,置放醒目、得体、规范,从侧面反映了规划者和管理者对语言景观的高度重视,姜嫄村每年举办的姜嫄圣母祭祀大典,在当地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将语言景观与乡村规划相融合,在语言景观中植入当地文化基因,形成定位清晰、设计和谐的公共语言空间规划体系,必然有助于乡村文化的振兴。另外,乡村文化中所孕育的优秀思想观念、精神价值、道德规范,也需要语言文字的呈现,如规范文明的家规家训、村规民约,可以成为乡村的一道靓丽景观,发挥其凝聚人心、淳化民风的教化作用,有助于释放乡村文化的内在力量,引领乡风向上向善,助力乡村精神文化家园建设。
和谐的生态景观必然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语言景观。语言景观不仅具有信息服务功能,更是生态环境的有机构成。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乡村语言景观也存在一些不和谐现象,如乱写乱涂,用语不明确,比如在树杆上写“前面办白事,过路车辆绕行”,一用语稍显生硬,缺乏礼貌性;二没有注明具体时间,影响过路车判断,造成麻烦;三树杆上乱写乱涂,破坏环境,影响村容村貌,如此现象必然影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协调性。让语言景观服务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人居环境整治,发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等生态文明宣传口号的引导作用,共建人与自然的健康平衡关系,提升农民生态环保的健康生产生活理念,构建生态宜居的生产生活环境。
将语言景观融入人才振兴、组织振兴中,从语言层面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组织是保障。语言是连接人才与组织的纽带。乡村振兴过程中,语言的交流与沟通也可看成是非视觉性语言景观。致富带头人、职业农民、村干部,是乡村振兴中的关键性人才,也是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重点人才培养对象。开展基层语言培训,提升这些人才的语言能力,促进沟通工作顺畅高效,推进和提升乡村振兴的实践进程和发展质量。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党组织要与人民群众同频共振,宣传号召很重要,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站在群众立场,用群众看得懂的文字、听得懂的语言与群众沟通,放下官架,少说官话,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群众传递权威正确、健康积极的信息,使群众容易理解、领悟到位。语言景观可上传下达国家的政策方针,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能力的体现。
由此可见,语言景观与乡村振兴密切相关。语言景观是乡村文明与现代化的外在表征,可直观展现乡村振兴的成果,建设乡村语言景观,可重点从两方面考虑:
一、建设符合乡村实际的语言景观。城乡是两个不同的地理、社会经济空间,乡村语域的特殊性,决定其与城市语言景观建设要有所区别。对于乡村语言景观而言,规划设计要符合乡村的生产生活实际。语言景观对语言群体的认知、行为具有重塑功能,语言标牌设计可根据使用者的不同有所侧重,如针对村民的宣传口号、村规民约,标牌语言表达要清晰,字体大小要合理,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规范标准,外文的标识可不出现;但对于乡村旅游标识来说,尤其现代化程度较高,旅游资源成熟的乡村地区,多语标识要考虑。另外,色彩选择、置放方式等都要有乡村特色,以此来构建独特的乡村话语表达。
二、鼓励村民用语言参与乡村建设。“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是基层智慧的释放,是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作为乡村治理的实践活动,语言景观的规划与建设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与需求,既要科学合理,又要“接地气”。因此,在专业理论指导下,应广纳基层群众想法、鼓励村民用语言参与乡村建设,献计献策。比如,让村民讲述他们对于美丽乡村的认识,以及对于乡村建设的看法和意见,通过交流,设计与绘制出符合村民认知的语言景观,同时赋予村民对语言景观建设的参与权和监督权,增强村民参与家乡建设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以此来提升乡村语言景观建设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隽娅玮 作者系西安翻译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语言景观服务于产业振兴。教育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语委印发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指出“发挥语言文化在创新设计产品包装、宣传广告、景观文化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提升产业、产品附加值。”乡村振兴,首要是产业兴旺,产业振兴一定程度上需要发挥语言景观的信息传递功能和服务功能。如,在“一村一品”项目的宣传与推广中,可结合产品特点,选用合适的色彩、字体制作特色的宣传手册、乡村海报墙等;互联网时代,考虑全球客户需求,也可制作多语种电子手册,将当地的美食美景、手工手艺、农牧产品用不同的语言推广出去;再比如,乡村旅游康养项目中,以“田园+健康+旅游”为主题,针对游客需求,在指示标牌的设计和呈现上凸显核心内容的同时,融入方言文化,构建具有时代性、地域性的乡村语言消费符号,凸显乡村产业的独特价值。
得体的语言景观必然带动乡村文化的振兴。乡村语言景观是乡村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承载着乡村群众的生活理念、文化传承以及精神价值。如陕西杨凌地区,因文化底蕴深厚,很多村名都含有历史典故,如“姜嫄村”“太子藏村”,这些村的标牌多为简体汉字和汉语拼音构成的双语标识,置放醒目、得体、规范,从侧面反映了规划者和管理者对语言景观的高度重视,姜嫄村每年举办的姜嫄圣母祭祀大典,在当地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将语言景观与乡村规划相融合,在语言景观中植入当地文化基因,形成定位清晰、设计和谐的公共语言空间规划体系,必然有助于乡村文化的振兴。另外,乡村文化中所孕育的优秀思想观念、精神价值、道德规范,也需要语言文字的呈现,如规范文明的家规家训、村规民约,可以成为乡村的一道靓丽景观,发挥其凝聚人心、淳化民风的教化作用,有助于释放乡村文化的内在力量,引领乡风向上向善,助力乡村精神文化家园建设。
和谐的生态景观必然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语言景观。语言景观不仅具有信息服务功能,更是生态环境的有机构成。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乡村语言景观也存在一些不和谐现象,如乱写乱涂,用语不明确,比如在树杆上写“前面办白事,过路车辆绕行”,一用语稍显生硬,缺乏礼貌性;二没有注明具体时间,影响过路车判断,造成麻烦;三树杆上乱写乱涂,破坏环境,影响村容村貌,如此现象必然影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协调性。让语言景观服务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人居环境整治,发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等生态文明宣传口号的引导作用,共建人与自然的健康平衡关系,提升农民生态环保的健康生产生活理念,构建生态宜居的生产生活环境。
将语言景观融入人才振兴、组织振兴中,从语言层面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组织是保障。语言是连接人才与组织的纽带。乡村振兴过程中,语言的交流与沟通也可看成是非视觉性语言景观。致富带头人、职业农民、村干部,是乡村振兴中的关键性人才,也是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重点人才培养对象。开展基层语言培训,提升这些人才的语言能力,促进沟通工作顺畅高效,推进和提升乡村振兴的实践进程和发展质量。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党组织要与人民群众同频共振,宣传号召很重要,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站在群众立场,用群众看得懂的文字、听得懂的语言与群众沟通,放下官架,少说官话,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群众传递权威正确、健康积极的信息,使群众容易理解、领悟到位。语言景观可上传下达国家的政策方针,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能力的体现。
由此可见,语言景观与乡村振兴密切相关。语言景观是乡村文明与现代化的外在表征,可直观展现乡村振兴的成果,建设乡村语言景观,可重点从两方面考虑:
一、建设符合乡村实际的语言景观。城乡是两个不同的地理、社会经济空间,乡村语域的特殊性,决定其与城市语言景观建设要有所区别。对于乡村语言景观而言,规划设计要符合乡村的生产生活实际。语言景观对语言群体的认知、行为具有重塑功能,语言标牌设计可根据使用者的不同有所侧重,如针对村民的宣传口号、村规民约,标牌语言表达要清晰,字体大小要合理,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规范标准,外文的标识可不出现;但对于乡村旅游标识来说,尤其现代化程度较高,旅游资源成熟的乡村地区,多语标识要考虑。另外,色彩选择、置放方式等都要有乡村特色,以此来构建独特的乡村话语表达。
二、鼓励村民用语言参与乡村建设。“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是基层智慧的释放,是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作为乡村治理的实践活动,语言景观的规划与建设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与需求,既要科学合理,又要“接地气”。因此,在专业理论指导下,应广纳基层群众想法、鼓励村民用语言参与乡村建设,献计献策。比如,让村民讲述他们对于美丽乡村的认识,以及对于乡村建设的看法和意见,通过交流,设计与绘制出符合村民认知的语言景观,同时赋予村民对语言景观建设的参与权和监督权,增强村民参与家乡建设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以此来提升乡村语言景观建设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隽娅玮 作者系西安翻译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发布日期:2024-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