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渭南市工业经济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召开
文章字数:2,166
近日,渭南市工业经济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召开,会上通报了全市2023年工业经济、数字经济发展情况,并就2024年重点任务进行安排。
2023年,渭南把工业高质量发展摆在突出位置,以“三个年”活动为抓手,围绕“353”产业集群,大力实施工业倍增计划,聚焦15条重点工业产业链,深入实施“链长制”,坚持改革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节能降耗,促进转型升级,工业经济企稳向好。全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024.7亿元,增加值同比增长4%。工业投资增长34.1%,增速陕西省第一;工业税收同比增长14%,占税收总收入50.4%。
2024年,渭南将全力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突出“产业链招商”关键抓手,聚焦工业企业、产业项目两大领域,做好巩固优势产业、升级传统产业、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三篇文章”,力争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以上。
坚持稳字当头,在量的合理增长上实现突破
工业投资稳中提质。紧盯高新区陕煤先进碳基材料开发应用示范基地等188个重点工业投资项目、中化蓝天厂区综合技术改造等36个技改项目,靠前一步、主动服务,助推尽快形成投资量。力争年度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分别完成200亿元、30亿元以上,增速均达到15%以上。
把握机遇稳中求胜。抢抓国家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机遇,加强政策支持引导,促进工业企业扩大技术改造投资,形成更新换代的内生动力和规模效应。深化中东部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实效,15条重点产业链年内都要招引落户配套企业。
坚持创新驱动,在质的有效提升上实现突破
聚焦技术攻关,打造更多创新载体。借力陕煤研究院及省内高等院校科研力量,依托秦创原渭南平台,“揭榜挂帅”、集智聚力,解决企业“卡脖子”技术难题。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红星美羚筹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创新示范试点14个以上。
聚焦专精特新,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建立专精特新后备企业培育库,做好“选苗”“育苗”;全力扶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年内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5户。
聚焦智改数转,重塑产业竞争优势。持续开展“551企业数字化转型特派员”行动,在能源、化工、食品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批数字化转型优秀示范项目。高质量建设“5G+工业互联网创新联盟”,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10个以上,两化融合贯标企业达到130户以上。
坚持培优做强,在壮大产业实力上实现突破
做优企业集群。实施“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个工程,加快石羊农科、木王科技上市步伐。建立“小升规”重点企业培育库,支持潜力企业尽快成长跃升。加强退库企业帮扶,做到新进和重返“两手抓、两手硬”,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60户。
做专园区集群。15个工业园区立足主导产业,构建“5+5+N”园区优势产业承载集群。全年新建标准化厂房10万㎡,推动渭南经开区创建国家级经开区,支持潼关县、临渭区、华州区创建省级高新区和省级经开区。
做强产业集群。推动精细化工、能源、冶金等优势产业强链补链,发挥蒲城清洁能源等4户省级链主企业作用,形成“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的产业格局。加快装备制造、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固链延链,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促成生物医药、航空、电子信息等相对薄弱产业造链成链,努力招引C919第二总装基地等重大产业项目,实现追赶超越、跨越发展。同时,围绕打造“国际羊乳高地”总目标,加快建设以富平为核心的羊乳制品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培育“千亿级奶山羊全产业链”。
坚持项目为王,在积蓄发展后劲上实现突破
扎实做好项目招引。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头号工程”,每个县市区年内至少引进1个10-30亿元的产业项目;产业基础坚实的县市区,力争落户30亿元以上的产业项目。抓实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发挥“招商大使、链主企业负责人”的渠道资源优势,政企协同开展上下游产业项目招商。
强力推动项目建设。建立全市工业倍增重点产业项目清单,抓好188个项目的跟踪服务,二季度开工率达到80%、三季度达到100%、四季度完成年度工业投资任务。加强潼关汇能等24个新增产能项目的要素保障,力争尽早竣工投产,新增产能50亿元以上。
持续服务暖企。深入开展工业企业遍访活动,各级包联领导每季度到包联企业实地走访调研不少于1次,真诚为企业持续发展出谋划策。加大政策执行力度,打通“最后一公里”,坚决兑现中省市各级惠企资金。
坚持数字引领,在赋能高质量发展上实现突破
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底。加大5G基站建设,实现工业园区、重点企业5G网络全覆盖。实施千兆入户、万兆入园,全力争创国家“千兆城市”。加快陕西移动新数智枢纽中心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开工建设。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聚力特色农业数字化,加快大荔县智慧农业园、澄城县智能节水灌溉等示范项目建设,开展“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促进工业数字化转型,打造5个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典型案例;鼓励工业园区建设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为入园企业提供多样化服务。
提升治理数字化水平。提升数字化在城市管理中的规模化应用,完善渭南主城区数字化运行管理平台。围绕秦岭、黄河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全面感知、多元共治的数字化治理体系。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数据共享,鼓励各类养老机构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智慧健康养老服务。
推进数字化产业发展。发挥渭南数字经济产业园、智慧城市运营平台作用,打造“华山云”数据中心。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大在3D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航空产业、电子信息等领域应用,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本报记者 乔刚
2023年,渭南把工业高质量发展摆在突出位置,以“三个年”活动为抓手,围绕“353”产业集群,大力实施工业倍增计划,聚焦15条重点工业产业链,深入实施“链长制”,坚持改革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节能降耗,促进转型升级,工业经济企稳向好。全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024.7亿元,增加值同比增长4%。工业投资增长34.1%,增速陕西省第一;工业税收同比增长14%,占税收总收入50.4%。
2024年,渭南将全力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突出“产业链招商”关键抓手,聚焦工业企业、产业项目两大领域,做好巩固优势产业、升级传统产业、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三篇文章”,力争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以上。
坚持稳字当头,在量的合理增长上实现突破
工业投资稳中提质。紧盯高新区陕煤先进碳基材料开发应用示范基地等188个重点工业投资项目、中化蓝天厂区综合技术改造等36个技改项目,靠前一步、主动服务,助推尽快形成投资量。力争年度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分别完成200亿元、30亿元以上,增速均达到15%以上。
把握机遇稳中求胜。抢抓国家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机遇,加强政策支持引导,促进工业企业扩大技术改造投资,形成更新换代的内生动力和规模效应。深化中东部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实效,15条重点产业链年内都要招引落户配套企业。
坚持创新驱动,在质的有效提升上实现突破
聚焦技术攻关,打造更多创新载体。借力陕煤研究院及省内高等院校科研力量,依托秦创原渭南平台,“揭榜挂帅”、集智聚力,解决企业“卡脖子”技术难题。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红星美羚筹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创新示范试点14个以上。
聚焦专精特新,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建立专精特新后备企业培育库,做好“选苗”“育苗”;全力扶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年内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5户。
聚焦智改数转,重塑产业竞争优势。持续开展“551企业数字化转型特派员”行动,在能源、化工、食品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批数字化转型优秀示范项目。高质量建设“5G+工业互联网创新联盟”,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10个以上,两化融合贯标企业达到130户以上。
坚持培优做强,在壮大产业实力上实现突破
做优企业集群。实施“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个工程,加快石羊农科、木王科技上市步伐。建立“小升规”重点企业培育库,支持潜力企业尽快成长跃升。加强退库企业帮扶,做到新进和重返“两手抓、两手硬”,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60户。
做专园区集群。15个工业园区立足主导产业,构建“5+5+N”园区优势产业承载集群。全年新建标准化厂房10万㎡,推动渭南经开区创建国家级经开区,支持潼关县、临渭区、华州区创建省级高新区和省级经开区。
做强产业集群。推动精细化工、能源、冶金等优势产业强链补链,发挥蒲城清洁能源等4户省级链主企业作用,形成“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的产业格局。加快装备制造、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固链延链,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促成生物医药、航空、电子信息等相对薄弱产业造链成链,努力招引C919第二总装基地等重大产业项目,实现追赶超越、跨越发展。同时,围绕打造“国际羊乳高地”总目标,加快建设以富平为核心的羊乳制品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培育“千亿级奶山羊全产业链”。
坚持项目为王,在积蓄发展后劲上实现突破
扎实做好项目招引。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头号工程”,每个县市区年内至少引进1个10-30亿元的产业项目;产业基础坚实的县市区,力争落户30亿元以上的产业项目。抓实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发挥“招商大使、链主企业负责人”的渠道资源优势,政企协同开展上下游产业项目招商。
强力推动项目建设。建立全市工业倍增重点产业项目清单,抓好188个项目的跟踪服务,二季度开工率达到80%、三季度达到100%、四季度完成年度工业投资任务。加强潼关汇能等24个新增产能项目的要素保障,力争尽早竣工投产,新增产能50亿元以上。
持续服务暖企。深入开展工业企业遍访活动,各级包联领导每季度到包联企业实地走访调研不少于1次,真诚为企业持续发展出谋划策。加大政策执行力度,打通“最后一公里”,坚决兑现中省市各级惠企资金。
坚持数字引领,在赋能高质量发展上实现突破
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底。加大5G基站建设,实现工业园区、重点企业5G网络全覆盖。实施千兆入户、万兆入园,全力争创国家“千兆城市”。加快陕西移动新数智枢纽中心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开工建设。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聚力特色农业数字化,加快大荔县智慧农业园、澄城县智能节水灌溉等示范项目建设,开展“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促进工业数字化转型,打造5个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典型案例;鼓励工业园区建设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为入园企业提供多样化服务。
提升治理数字化水平。提升数字化在城市管理中的规模化应用,完善渭南主城区数字化运行管理平台。围绕秦岭、黄河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全面感知、多元共治的数字化治理体系。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数据共享,鼓励各类养老机构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智慧健康养老服务。
推进数字化产业发展。发挥渭南数字经济产业园、智慧城市运营平台作用,打造“华山云”数据中心。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大在3D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航空产业、电子信息等领域应用,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本报记者 乔刚
发布日期:2024-04-22